本报记者 王昱 近日,中国多家媒体首次报道了中国海军第一支核潜艇部队,也首次披露了中国核潜艇内部的训练画面。神秘了多年的中国核潜艇一时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 此次中国曝光的“核潜艇”,正式名称应叫“战略核潜艇”,专指那些以核能为动力、能够搭载弹道导弹、对敌国实行战略核打击的潜艇。有趣的是,对于这样攻击性十足的“大杀器”,媒体不约而同选择的描述词汇却都是“大洋神盾”、“海上长城”,这是为什么?一种兵器的亮相又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呢?
潜艇加航母 战略核潜艇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在实战中获得过检验,却是“大国必备的硬件”。美俄英法中五个被公认拥有这一武器的国家,谁也不敢放松研发。而对这种武器研发的最初动力,其实来自于二战中一个鲜为人知的计划。 1942年年初,日本还沉浸在偷袭珍珠港成功的狂喜中。亲手策划偷袭珍珠港的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反而出奇地冷静。包括山本在内的不少日本高级军官,从一开始就明白日本不可能战胜美国。他们认为:日本在这场战争中能得到的最好结果是“以战迫和”——通过战争给美国造成尽量大的人员伤亡,迫使其与日本媾和。想完成这个目标,最好对美国本土实行打击,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珍珠港战役是日军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打得最远的一仗,但依然与美国本土隔了半个太平洋。于是珍珠港战役结束后第一时间,他就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指出应当尽快研发特种战武器,把战火烧到美国本土去。 面对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山本的下属还真想出了办法——把飞机装到潜艇上去,利用潜艇的隐蔽性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美国西海岸,然后用飞机轰炸美国本土。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日本专门设计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潜艇“伊-400级”,以保证潜艇狭小的艇舱中能装下飞机。又专门设计了有折叠翼、可水上起降的特种攻击机“晴岚”。为了增加攻击效果,日军还计划在“潜艇航母”的舰载机上搭载当时其掌握最熟练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细菌弹。日本原计划建造18艘这样的“潜艇航母”,对美国西海岸人口稠密的各大都市进行一次突袭。 万幸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1945年日本的“潜艇航母”终于初具规模时,太平洋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考虑到这时即便能打击美国本土,也必将遭到美国战后更加猛烈的“鞭尸”报复。时任日本海军军令部长的丰田副武最终以“使用细菌武器将导致与全人类的对抗”为由取消了该计划。于是日本苦心经营多年研制出的“潜艇航母”一枪未发,就成了美军的战利品。 冷战“压舱石” 日军的“潜艇航母”战后引起美军极大的兴趣。美国人不远万里将“伊-400级”的原型艇“伊-400号”潜艇拖回本土研究了个遍,对日本人这一胎死腹中的计划赞赏有加:航母和潜艇是当时海军的两种新宠,“潜艇航母”将两种兵器的优势融合在一起,既保留了航母战略上的强大,又吸收了潜艇战术上的隐蔽,的确是十分优秀的设想。 美国人并没照本宣科,而是把“潜艇航母”这个好思路配上从德国人那里学来的导弹,再加上自家的核技术,捣腾出了“战略核潜艇”这个新鲜玩意儿。1959年,美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横空出世。美国潜艇一般是以海洋生物命名的(如美国首艘“攻击型核潜艇”就叫鹦鹉螺号),唯有战略核潜艇参照的是航母的命名规则,以总统等人物的名字命名。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战略核潜艇继承的是“潜艇航母”的衣钵。 相比于它的前世,核潜艇因为采用的是核动力,所以潜航时间更长;因为搭载的是弹道导弹,所以打击面遍及全球;又因为装载的是核弹头,所以比细菌弹更能造成大的伤害。这些特点,让战略核潜艇成为了“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中最重要也最为隐蔽的一环。 然而,虽然美国人自己发明了战略核潜艇,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苏联。冷战时期,苏联战略核潜艇成了美国最大的梦魇。因为搞不清苏联到底有多少艘战略核潜艇徘徊在大洋深处,美国虽然常常会在总体国力上占有优势,却不得不经常选择隐忍。“以战迫和”这个当初推动“潜艇航母”研发的最初目的,在冷战中以“恐怖核平衡”的方式实现了。 深蓝绞杀战 战略核潜艇虽然强大,但却并非没有阿喀琉斯之踵。正是因为看清了这一弱点,美国整个的海洋战略因而改变。 和平时期,军舰停在自家军港里就是一种威慑。但战略核潜艇如果长期寄港不出,其价值则大打折扣——这种兵器之所以有威慑力,就是因为其神出鬼没。这个特点决定了战略核潜艇必须有一片能“深海潜蛟龙”的游弋海域。而这片海域的要求十分苛刻:它必须足够深,以保证战略核潜艇航行的安全。又必须足够大,以降低被探知的可能性。想要取得这样一片海域的控制权,这个国家的海军就必须是一支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深蓝海军”。反而言之,想让一个国家的战略核潜艇“武功全废”,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实行“深蓝绞杀”,将该国的海军锁在近海。 冷战期间,美苏都在玩这个绞杀与反绞杀的游戏。利用欧洲“小伙伴”们的支持,美国在波罗的海上插满了潜艇探测器,苏联核潜艇只要从圣彼得堡出港,立刻就被盯上梢了。而在北极圈,苏美两国潜艇在冰层下进行了无数次追踪与反追踪的较量。不过让苏联直呼幸运的是,在其远东地区,东西伯利亚、勘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围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鄂霍次克海。这片足够深又足够广的海域,除了南邻日本北海道,几乎就是苏联的内海。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鄂霍次克海成了苏联战略核潜艇的主要游弋区域,而美国人对此只能干瞪眼。 多年过去,这段让美国痛心而无奈的往事最近再次被人挑了出来。10月30日,在中国核潜艇亮相后不久,日本产经新闻刊登了帝京大学志方俊之教授的文章,文章比较了中国周边海域的水文状况后认为,中国周边海域由于受大陆架的影响,稀缺像鄂霍次克海那样的“核潜艇圣域”,而恰恰钓鱼岛周围的水域符合这一条件。文章推论说,中日目前对该海域争夺,其实有着更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旦中国完成了对钓鱼岛附近海域的完全控制,中国战略核潜艇的威慑力将会发生质的改变。核潜艇与钓鱼岛问题之间其实是紧密联动的。 不管这位日本教授的说法是否正确,核潜艇,在这件身世曲折的杀伐之物中,的确隐藏着守护和平的力量。但如果真想要获得这种力量,拥有它的国家,就必须走向深蓝、走向那片宽广海洋的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