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客儿
2014年01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洪利
  天变、地变、人也变,时代在改变、社会在改变,唯独家乡传统习俗之中,那诚心敬意地“陪客儿”的真情没有改变。
  长清东部山区对“陪客儿”十分讲究。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找“陪客儿”的目的是出于对客人的尊敬和重视,也显得宴席正规、隆重、有档次。“陪客儿”的人数多少要根据宴席上落座的来客多少而定,若是客人比较多的话,就少找几个“陪客儿”,避免酒桌上“人满为患”,过于拥挤,但是,至少也要找到一个以上的“陪客儿”,否则,客人就会“有情绪”,以为是看不起他(她),似乎有慢待客人的嫌疑。
  “陪客儿”这差事赖汉子干不了,好汉子不想干。其实,当“陪客儿”也不容易,要想“游刃有余”地把客人“陪出去”,并不是简单事儿。在酒桌上,“陪客儿”虽然不了解客人的酒量大小,但是,既要让客人喝上酒,又不能让客人饮过了量。一防客人喝不足酒而扫兴,二要防客人喝多了酒变成了“醉人”。一旦客人喝醉了酒,在返回的途上有个差错,这“陪客儿”也就成了“罪人”。不过,要想把客人“陪”出去,“陪客儿”的酒量也要“有一壶”,不然的话往往是客人那里还没有“管事儿”,“陪客儿”这儿已经被“喝趴下”,其结果自然是笑话连篇,尴尬至极。有道是“酒令大起皇圣旨”,如果客人的酒量很大,一时高兴来了兴致,就得陪着客人用“猜拳行令”的形式饮酒,要么“划拳”,要么“压指儿”,要么“猜火柴棒”,一直到客人尽兴为止。这种咄咄逼人的阵势,一般的“陪客儿”是望而生畏,难以招架的。
  同时,“陪客儿”在“陪”客人说话上,也是有所顾忌的,深不得,浅不得,须小心谨慎,稳妥地看客人的脸色行事,对客人的一言一语都必须圆滑地应对。每句话都要考虑着说,琢磨着讲,既不能少说话至于“冷场”,也不能多说话滋事“生非”。生怕说错了话顶撞了客人,一旦话不投机就很容易搅杂了酒场,而被“主家”怪罪和埋怨。这种喧宾夺主的“陪客儿”是不合格、也不称职的,更无“优秀”可言了。另外,“陪客儿”在座次上也是特别讲求“规矩”的,主人、客人、主陪、副陪、侧陪、次陪对座位都很“计较”,必须“按级别”排列,摆正位置,对号入座,各就各位,切忌混乱,一点也马虎不得。
  主人家里所找的“陪客儿”要根据来客的“来头”而定,是要分等级和层次的。如果“来客”是相当重要的“重量级”人物,那就得去请村子里那些出头露面、有头有脸、能说会道、威望很高的头面人物当“陪客儿”。如果来客是至高无上、不好“对付”、难以应酬的未过门的儿女亲家,尤其是在儿子结婚时的“亲家席”和“三儿席”上,那就得早早地把家族中有声望的“老族长”或“官场”上有身份的村干部请来“挡事”。只有这样,“会亲家”和“送新客儿”的贵宾们才感到脸上“光彩”有面子,心里高兴,有十足的“荣誉感”,这充分说明主人对客人“高看了一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