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冰与冰窖
2014年05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玉岷
 
  前天清理书橱,偶见1975年的笔记本,随意翻来,突见鄙人拙作《七律·割冰》,读来虽无文采,却勾起了我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割冰岁月的回忆。现抄录如下,以示缅怀:数九严寒沟河封,千军万马战凌冰;割推抬装鏖战急,汗冻冰花更晶莹!苦斗河冰月盈余,银字塔前呈豪英。更喜大年花衣炮,才过春夏盼隆冬。这是割冰活计的真实写照,如今已绝迹30年了。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龙口市龙口镇还没有冷藏厂,渔船出海作业没有冰。尤其是秋季“大战渤海湾”时,万艘渔船齐聚龙口渔港,捕鱼作业一个多月,每天的用冰数量惊人。为解决这一难题,龙口水产公司组织河沟多、冰源广(储冰量约10万立方米)的邹刘、廒上、北皂三个村割储天然冰。
  储冰窖房,简称冰窖。采用新建和利用老仓库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老仓库利用烈士塔西现印刷厂东仓库,另外,在5里远外的水产南货场备有多间仓库)。新建窖房,一土一洋,选建在邹刘村西的高坡地上。所谓土窖子,即平地挖坑,四周砌墙,露天存冰。
  记得土窖子的大约尺寸是:南北长110米,东西宽40米,高深约10米。四周的墙壁约为40厘米厚的花岗岩块石砌筑,东西墙高约5米,墙外用挖方土填平夯实成为道路,作为平口后二次运冰的车道。南北山墙呈弧形流线体状。地面为花岗岩块石砌铺,留有纵横连通的排水沟,直通窖北外的沉井。土窖子留有三个进车洞口,口宽4米,分布在北山垟上两个,西墙南半部一个,为三个村同时进车卸冰用。
  该土窖装满冰约四五万立方米,远远望去,银光闪闪,雄伟壮丽,仿佛是活灵通透的银字塔!为防融化,砸碎冰窜缝封顶,上盖2米深的海草或麦秸草,加盖两层草袋子,然后摊上50厘米厚的粘土,用砘压实、压光(像打麦场一样)。
  所谓洋窖房,即带屋顶的房窖子。是由联体的两栋窖房组成。砖石结构,中间一道合墙。每栋的尺寸约为:长55米,宽10米,高深为8.5米(门口以下为3米,以上为5.5米到钢梁),装冰时,需搭三节桥板,方能到达窖底。该窖房装满冰时大一二万立方米。
  割冰这个活计,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实施。大致分为割推抬装四个步骤,有人戏称为冰上四部曲,而社员们却按活计的轻重和特殊时令称为:苦活、累活、危险活——挣个过年钱。为此,大队大胆地提出分配方案,按钱提成20%,剩下的钱按1元钱买6分计入工分账。在那个年代这是绝无仅有的。这一招极大地激发了社员们的积极性。
  动手割冰前,先去水产公司领取专用工具,冰挂子、冰线划痕器、大牙刀锯、冰铲、捞冰长夹剪、抬冰夹子、装冰刨斧。数九寒天,当冰厚达到4寸时,开始割冰。
  水面上,先放上冰挂子,然后用冰线划痕器划线。在划好线的边上,用冰铲依次凿出下锯的锯口。四五十名青年妇女一字排开,套上钢锯,展开激烈地竞争。如果你在现场,耳边就会听到唰唰的割冰声,几分钟就割到0.9米的横线上。这时拿大冰铲的男劳力,三下两下就铲下一块冰。刹那间河里就漂着四五十块割好的冰。与此同时,拿长大夹剪的人,立即夹上冰块,从水中拖到没有开割的冰面上,扶正站好。负责装车的人,两人一副杠,将冰一块块地抬到岸边的小车上。在这寒冷的冬天,在龙口西城区的广大河沟面上,集结着数十处割冰大军。他们生龙活虎,到处闪动着花花绿绿的衣角,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推冰小车是清一色的独轮、钢圈、宽胶车带,车把处挂袢。最大承重量1500斤左右。车棚架都是上等的硬杂木制成。但凡青壮年劳力,都将小车棚加宽:即在车棚两侧,横放上几道硬木方,用铁丝系牢,这样4寸后的冰就能装10块,更有甚者,车棚的左右后三方都装满冰,4寸厚的冰能装14块!不过,车载超重,危险性就更大了,本来冬天的路就发滑,车辙冻后,车轮不走正道,就更容易失去平衡翻车。但凡是翻了车,碎了冰不说,闹不好还会砸伤脚。待修好车重推,误工误时得不偿失。卸冰口每村一个,由水产公司人员持硬铁尺量冰发冰票。然后由本村拉放坡的专职人员将冰车拉放到位,排队待卸。因此,推冰的又句俗话“推冰一身汗,排队一身凉”。有时三个村的待卸冰车排队1里地多长,仿佛是三龙戏珠,煞是壮观。
  冰窖里抬冰的人,是龙睛虎眼的精干劳力。早晨4点钟抬冰正式开始。每村工二三十副杠,由大队会计按块发票,俩人一副,每次抬两块,上肩200多斤重,踏冰路,走滑桥板,你争我抢,汗水冒上头顶,直接冻成冰花。看上去个个变成白发人,每天每副杠抬冰1200多趟。
  抬冰这活艰辛危险,首先,肩膀必须过关,第一天肩压肿,第二天肩压破,第三天就化脓,不能干了。有精明人,先在内衣肩部缝上厚棉花,抬两天后,肩头肿痒不破,三天过后即可过关。所谓危险,有时后杠人打夹子重了,冰块破碎,很容易砸伤脚。有时装房窖底层冰,高差3米,要搭3节桥板,前杠走不好,掉到桥板下难免受伤,只有机灵人,落地打滚,方可躲过一劫。
  装冰的是村里选出来的干练人员,评等取酬的方法,激发了劳动热情。他们挥舞着装冰刨斧,眼睛手快,手足并用,在穿梭般地抬冰人中,指挥自如,卸冰抽夹,游刃有余。
  一个多月的劳动终于大功告成,既解决了来年渔船用冰之困,又方便了老百姓过年用钱之急,真可谓:苦中有甜,累中有乐。本人在冰窖中抬冰13年,每当想起这段岁月,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