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的“兄弟俩”
2014年08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素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 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教 授,“青未了·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家顾问团成员)
  刚放暑假,带孩子来咨询的家长忽然多起来。前几天,一对焦虑的夫妇带着两个儿子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原因是平时懂事听话的兄弟俩先后患上了“上学恐怖症”。
  大儿子13岁,读初一;小儿子11岁,读小学五年级。两人不在一所学校,但自从大儿子出现了“上学恐怖症”后,小儿子也于两个星期后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即一想到上学就极度紧张、心慌、焦虑、恐惧。在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做家长的每天把两个孩子亲自送到学校门口,看着他们进入学校,但常常不到半天的时间他们又跑回家。
  “哥儿俩平时的习惯、喜好相似吗?”我单独询问父母,以免对孩子产生不良的暗示。
  “平时哥儿俩关系很好,弟弟凡事都爱模仿哥哥。”爸爸回应道。
  “如果你的焦虑范围在1—10分,当走到学校门口时,你的焦虑程度是多少分?焦虑分降到多少时你能主动去上学?”我又单独询问哥哥。
  “当走到学校门口时,焦虑分至少为9分。如果降到4分,我就能去上学了。”一提到上学,哥哥两手交叉,呈现出明显的焦虑状态。
  同样的问题我又单独问了弟弟。
  “当走到学校门口时,焦虑分为7分。如果降到5分,我就能去上学了。”弟弟显然不如哥哥焦虑,而且稍加改善就可以去上学。
  问到父母的感受,他们非常无奈,甚至有点绝望。他们来自农村,母亲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兄弟俩。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就职于一家民营企业,从事销售工作,常年在外地奔波。但是对哥儿俩很关心,几乎每天都给他们打电话,两个儿子无法上学后,他几乎很少外出了,整天围着他们转,经济收入锐减,夫妻二人焦虑异常。
  两个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很乖,非常体谅父母的不易,从不与同学比吃比穿,学习刻苦,成绩中等偏上;放学后马上回家,要做很多家务活儿,午饭和晚饭都是由哥儿俩来做。自从恐惧上学后,看着焦虑、无奈的父母,他们深感内疚,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厚望,因为父母之所以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在省城生活,就是为了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可以跳出农村,过上真正城市人的生活。
  感到被孩子所理解,父母深感欣慰,并由此展现出短暂的幸福感,不断强调孩子的孝顺和懂事。
  这显然是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员过于紧密。他们之间缺乏应有的界限,每个成员都很“忘我”,每一个人都极端忠于家庭,“感受着别人的感受”,而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每一个人都很压抑,都不会合理地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当一个人有了不良情绪时,其他人通过“过分关注”而使不良情绪加剧;由于弟弟对哥哥的认同,在行为上出现模仿,进而趋于相似。
  基于以上分析,我给这个家庭提出了如下建议:首先,每个成员要把注意力放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譬如爸爸坚持外出做销售,妈妈正常上班,这样可以让他们变得“亲密有间”,同时降低彼此的焦虑;其次,采用“资源取向”的治疗方法,通过家长和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帮助弟弟先返回学校;最后,哥哥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要经过多次咨询,分析其“上学恐怖症”的诱因,通过不断挖掘资源优势,最终返回学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