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在天堂依然拥有一片“绿化树”
2014年10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高英
  那一夜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是大哥低沉的声音: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张贤亮今天下午去世了……
  大哥说,他今年七月中旬因事赴银川,拨打张贤亮的手机,无人接听,之后也没有回拨。大哥就觉得奇怪,这太不像张贤亮的风格了。但因事忙,没有再打。就在前几日,大哥惦念老友,又一次拨打他的电话,过了好久才有人接听,是他的保姆,向大哥述说了他的病情——那时,他已经用上了氧气机,电话铃响,他看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名字,久久沉默后,才示意保姆接听……
  大哥本想赶去看望,却接到噩耗……
  此时此刻,三年前见到张贤亮的一幕幕,又出现在我眼前。
  2011年4月,长兄高平八十大寿,我们兄妹几个分别从济南和南京前往兰州贺寿。那天正值张贤亮约大哥去他创建的镇北堡影视城参观,大哥携我一起前往。
  4月25日傍晚我们到达银川。张贤亮先生的助手马红英女士接待了我们,说张总正在由北京飞银川的途中,让我们住在马缨花接待中心。中心极具西部风情,又很雅致舒适。刚吃过晚饭,随着一声“高平”,一位风度潇洒、面容清秀的戴眼镜先生飘然而至——张贤亮先生刚下飞机就来看我们了,足见他待人之热诚。
  大哥常对我讲起他们西北的三位作家协会老主席:陕西的陈忠实、宁夏的张贤亮、甘肃的高平,三人友情甚笃。张贤亮和我大哥有相同的遭逢,又有相同的“右派劳改”经历,从青春年少到人至中年,二十多年间在西北地区饱经苦难。二人惺惺相惜,感情更近一层。
  张贤亮的作品我大都拜读过,还多次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和推荐。那晚,我们谈及小说背后更加撼人心魄的往事。说到那时的饥饿,他回忆起一段往事:劳改时饿得受不了,他以为外面会好些,就千方百计地要逃出去。终于逃到了兰州,他以为能要到些东西吃,谁知在兰州东站没讨到一口吃的,还不如在农场,于是他又回去了。一个队长可怜他,派给他拉白菜的活计。这样,他可以吃到些白菜帮子,就这样挨过了一段可怕的岁月。他感恩那些在饥饿年代帮助过他的人,对他们有深的感情。他说,建影视城时,镇北堡有十七户人家,住在半窑洞式的破屋里,他给每户都盖了新房,还给了较丰厚的补偿,将他们安置好后,才在这里建起了影视城。
  第二天参观影视城。远远看见那座月亮门,仿佛看到《红高粱》里的九儿走了出来;看到荒野和古城墙,《大话西游》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还有《牧马人》中秀芝住过的土屋。从外景地进入放映厅,墙上满布电视机,一百多部在此拍摄的影片同时放映。椅子的设计别出心裁,是由废弃的大车轮做腿,车板做椅面和靠背,尽现文人巧思雅趣。
  最值得参观的是那个极具审美和文化底蕴的展览厅。有一个厅摆放的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各种服饰,还有几双小脚尖头的绣花鞋。另一个大厅则摆满了明清雕花大床、条几、太师椅等,最炫目的是明清时期的雕花大橱,都是用紫檀等名贵木材做成的。有一个大橱雕花十分考究,两扇门上各有一大块和田玉雕成的虎头,据说是和珅家的物品。张贤亮介绍说,这些奇巧精致的家具,原本在一个废品仓库里,都是散了架的一些木板,已经破旧不堪,他收购了过来,并以高薪请来能工巧匠,加以修复,才有了现在的精美。他以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化腐朽为神奇,保护了一批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我还见到两块极大的石块,上刻海水、太阳和龙的图案。他说这是圆明园的石阶,是在一个农民家里发现的,他买下来,花高额运费,用草绳包好,从北京运到银川。在宁夏农民家中,他发现盛猪食的大缸原来是西夏王宫防火用的水缸,也买回来加以保护。类似此类经他慧眼识别并以重金收购来的文物,数不胜数。
  如今,看着张贤亮先生写给我的墨宝及与他在一起的合影,我难以相信他已离开人世。我深信,他的文学创作将在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彩;他抢救、保护的文物,更是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更相信,在天堂里,他依然拥有一片“绿化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