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口的减少是当今文坛最大的隐忧
2014年1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今年莫迪亚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房伟注意到了他的作品在国内的大热,“商业一炒作,一下子原本不被关注的作家就成了书店的宠儿”。11月初,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揭晓后,女作家莉迪·萨尔维尔的获奖作品《不哭》也迅速被关注,尽管这一久负盛名的文学奖项的奖金只有10欧元,但它对作家和出版商却意义非凡。获奖者的作品销量会迅速呈几何级增长,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法国人习惯了在圣诞节时以龚古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亲友。
  “正是因为这些奖项的影响力大,所以评委在评选时才会更慎重,一旦经不起公众检验,对批评家声誉的伤害会非常大。”房伟说,不管有多少文学奖,读者、作家和批评家的焦点还是应该放在文学上,“以优秀作品说话”。房伟曾在台湾访学,他访学高校所在的花莲县大大小小的文学奖就有十几个,“法国更是有几百个文学奖,可见文学奖项多少并不重要”。
  比起文学奖,更让房伟担心的是文学人口的减少。“十几年前茅盾文学奖作品《长恨歌》、《尘埃落定》等都是8万册起印,而且会再版很多次,但现在茅奖作品3万册起印就不错了。”房伟注意到了近年来获奖文学作品的销量大减,同样发行锐减的还有一批原先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在他看来,造成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全媒体环境下,大众有了越来越多的消遣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文学人口的减少,“我们的文学教育没有跟上”。
  “法国人的文学素养很高,但我们很多大学生都不大看书,不仅理工科的学生不关注文学,很多文科生也不看。”房伟曾建议高校能够将文学素养纳入必修课,至今未有回音,“这恐怕是比文学奖的多少更让人担心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