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无法抵达彼岸的伤痛
2014年1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丁炜(公务员)
  如果没有吴宇森的电影,我或许永远不会看到张典婉写的书《太平轮一九四九》,当然也就无法体会那场距今60多年的悲伤。之前关于海难,我只知道大洋彼岸的泰坦尼克号,却不知在中国的海域里,同样上演过令人哀恸的惨剧。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成了永远沉没,而太平轮也永未太平,世事如此吊诡,像被诅咒了一般。
  和死去的人相比,活下来的人是幸运的,更是不幸的,他们的余生无一不生活在悲伤的桎梏中,所以当张典婉去寻找幸存者时,他们无一不极力地拒绝,因为那是一块永远在流血的伤疤。他们的情感在一夜之间,像透支的生命一样,伴随太平轮沉入海底。
  天,望不见头,海,看不见彼岸。男人和女人,父亲和母亲,老人和孩子,在冰冷无边的海浪中,呼天不应,呼海不灵,从哭爹喊娘的哀号瞬间变成死一般的寂静,散落的物品和残破的船体随波游荡,家国旧事、亲情爱情,散落的生命,在黑夜中逝去,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场景更让人绝望呢?
  那一天,是1949年1月27日,第二天就是除夕,遇难者在迎新的喜庆和团圆的期盼中沉没海底,再也无法听到太平轮抵达彼岸的汽笛声。书中的每一段往事,拎出来都足以把读者的心撕碎。
  刚刚降生的婴儿,因为船上的恶劣环境夭折,家人用棉被卷一卷直接扔入大海。最小的生还者王兆兰,十六岁的她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妹妹和弟弟被海浪一个个卷走,这一幕成为她一生的噩梦,即便她后来过上了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每每想起仍然会泪流满面,泪水怎么会流干呢?除非身上的血液枯竭。生活优越的黄似兰,幸福满满地踏上寻父之路,却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磨难。太平轮成为她人生快乐与痛苦的分水岭,母亲遇难后,她从一个被人疼爱的小公主,成了被歧视、被遗忘、被轻薄和打骂的灰姑娘,这种痛苦是讲不清也写不出来的。
  还有叶伦明,也是满怀期待地登上与妻子团圆的太平轮,妻子在绝望中选择了改嫁,但在腹中孩子出生后,为了给叶家留根,仍然在生父一栏注明“叶伦明”。30多年后,知道叶伦明尚在,孩子们很想撮合两位老人破镜重圆,但叶伦明不愿意见她,只是抛下一句“不要了,她没等我,终究没这个缘分”。哪里是没有缘分,只是那份伤痛永远难以释怀罢了。
  今日90多岁的叶伦明,成了有名的马拉松老人,他坦言要用跑步来纪念太平轮上的死难者。还有乔钟洲、何崇夫、卢鸿宾……当然,还有记录这段惨痛灾难的张典婉的母亲司马秀媛,即便一一数过,也不过36人,每一个幸存者,心头都压着一段令人沉重的灾难史。
  当再正常不过的牵手和问候都无法重现,每日的亲情环绕都可能成为永别时,我们也许才会真正感悟到,平安即是最大的福祉。每天睁开眼看到你爱的人,是世间最暖人心的幸福。
  想起1949年1月27日的太平轮,我还是要重提那句听来颇俗气的话:好好活着,珍惜当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