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之外朋友之间
2014年1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德发(作家)
  作家应该是埋头写作的,他用作品与人们对话,向世界发言。但往往是,媒体突然找到你,朋友突然找到你,要和你谈一谈。于是,或品着清茶,你一言我一语;或互不见面,借助“伊妹儿”信来信往。
  谈什么呢?谈作品的创作缘由、创作过程、创作追求、创作得失;谈你的人生经历、人生经验、人生教训、人生感悟;谈你对社会的看法、想法以及对一些玄虚问题的理解、释解。
  这种谈话,因为涉及作品之外的东西,能够给读者提供别样的信息,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作家、作品;又因为是朋友之间,能够随意一些,直抒胸臆,可以生猛泼辣,不必像“做文章”时那么严肃认真,字斟句酌。
  我第一次与朋友对话,是1995年5月《作家报》副总编、著名青年评论家王光东先生约我进行的,题目为《叙述、宽容与民间》。近二十年过去,这种对话与访谈积攒了一些,前段时间我将其结集,呈安徽文艺出版社朱寒冬社长讨教,他慷慨垂青,决定付梓。
  我将27篇访谈分为三辑。第一辑《为何在土地上奔走吟啸》,主要谈我最初的写作取向,系列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等作品如何诞生,它们的境遇与得失;第二辑《为何在寺庙里徘徊沉思》,主要谈两部宗教文化题材小说《双手合十》《乾道坤道》的写作因缘,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思考;第三辑《为何在写作中心无旁骛》,回顾我的文学之路,做出阶段性的总结,并对我下一步的写作做出规划。
  可以说,这本书承载了我的诸多重要记忆。现在读着这些文字,我依然能记得东方电台兼职主持人、《收获》杂志编辑钟红明女士访谈时我的那份紧张;记得山东师范大学王万森教授带两个博士生来我家畅谈沂蒙文学时的亲切氛围;记得《齐鲁晚报》记者来日照时海边的朔风与残雪;记得在万松浦书院接受采访时那满屋的书香;记得与几位朋友相聚在不同的茶馆时那些茶水的不同味道;记得在北京一家咖啡店接受《中国读书报》舒晋瑜女士访谈时她那睿智的追问与会心的笑容……
  写作是一种修行。无论谈话多么愉快,谈完之后,还是要坐到书桌前寂寞地写,孤独地写。请朋友翻完这本小书,如果有空或有意,请读读我的作品。
  那是我的一炷炷心香。但愿你能嗅嗅味道,做一番品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