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自己
2014年1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阿布(自由职业者)
  一位叫弗兰克尔的心理医生,被囚禁在奥斯维辛等纳粹集中营整整三年,从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冷冰冰的囚犯号码。在此环境下,他尽量为囚犯提供心理治疗,重新构思被纳粹没收的手稿,更多的是默默地观察着集中营里各色人等的言谈举止和心理反应。后来,他把自己在集中营里的经历与感悟写成了畅销书《人生的真谛》。
  在特定环境下,人究竟有无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做出反应的心灵自由呢?弗兰克尔通过观察囚犯和审视自己的集中营生活经历断定,人完全可以摆脱环境的影响,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即使在遭受惨无人道的身心摧残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保存最后一点的心灵自由与独立。或者说,囚犯们始终面临着选择——是否甘愿听任环境的摆布,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典型的囚犯”。
  他曾目睹一位年轻女子面对死亡时的情景。那位女子明知死期在即,却愉快地对他说:我庆幸命运给我如此大的打击。从前,我被娇宠坏了,不重视精神的充实。她又指着监房窗外说道:那棵树是我孤独时陪伴我的唯一的朋友,我经常和它交谈。他以为她在说胡话,便问道:那棵树有无回答?她说:回答了,它告诉我——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就是生命,永恒的生命。
  “只有一件事让我感到害怕,那就是不配承受苦难。”他注意到,集中营里确有一些人像那位女子一样,用自己的行为、受难和死亡证明了人不能丧失最后的心灵自由与独立,他们承受苦难的态度是真正的内心世界的升华,并赋予人生以意义与目标。身临逆境时,或是保持人的勇敢与尊严,或是沦为动物。正是这种抉择决定了一个人是否配去承受苦难。当然,仅有极少数囚犯能够达到如此崇高的精神境界,并获得苦难所赋予的价值。
  弗兰克尔还发现,只有道德和精神支柱倒塌的囚犯才会堕落沉沦。究其原因,在于他们逃避“苟且生存”的现实,觉得人生的机会已经失去,一切都变得空洞而无意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无法代替时,就会萌发对自己的存在的责任感,并持续充分地表现出这种责任。当他深感对热切等待自己归来的人负有责任,或对未竟的事业负有责任时,就绝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因此,弗兰克尔把“知道‘为何’活着的人几乎能够忍受任何‘如何’”(尼采语)作为对囚犯进行心理治疗的座右铭。只要一有机会,就向他们指明为何活着——指明生活的目标,以鼓起他们的勇气与责任感去忍受那些可怕的“如何”。
  诚然,每时每地,人都在面对命运,但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对人生有什么指望,而是人生指望我们什么。任何情况下,即使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驾驭自己始终是人生的第一要务。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