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箱操作、借奖圈钱……
文学奖为何风波不断
2015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日,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微博透露,由于她此前质疑诗人柳忠秧“跑鲁奖”而被对方给告上了法庭。消息一出,围绕文学奖的口水战又起。
  细细回想2014年国内各大文学奖项,包括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和路遥文学奖等在内风波不断。文学奖引发的不是对文学的热议,而是暗箱操作、借奖圈钱等质疑。2014年,文学奖到底怎么啦?

  本报记者 师文静                        
  文学奖“丑闻”缠身
  去年,鲁迅文学奖评选过程中,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公开发微博质疑诗人柳忠秧“跑奖”。方方微博很直白:“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这样的人理应抵制。”并贴出了柳忠秧的诗歌让读者评判。柳忠秧则称,他参与鲁奖符合参评作品推荐过程,没有“跑奖”。此事引起轩然大波,鲁奖也背上了“暗箱操作”的骂名。
  更具闹剧色彩的是以民间形式成立的路遥文学奖。去年12月份刚颁发的“路遥文学奖”由路遥生前好友兼收藏家高玉涛发起。该奖从启动到公布首届获奖作品,一直被外界质疑不合规、圈钱等。虽然路遥妻女反对设立该奖,但是该奖还是在不断变更下颁了出来。
  同样“不平静”的还有设立于1999年的老舍文学奖。媒体报道,在去年的颁奖典礼上舒乙透露,曾有人通知他老舍文学奖要被莫名其妙地取消,他赶忙写了一封信,奖项最终得以保留。但获奖作家格非、徐则臣等并没有拿到该奖的奖金。
评作品还是评先进
  有意思的是,从鲁迅文学奖“跑奖”风波开始,作家们对奖项似乎不再那么有信心。但在刚结束的汉语文学女评委奖上,凭借小说《无双轶事》获得最佳抒情奖的作家水运宪却说了这样一句获奖感言:“不跑奖也能得奖。”
  文学奖屡受质疑的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在接受中青报采访时,《当代》副主编周昌义称,“作为文学的最高奖,无论是鲁奖还是茅奖,奖金都不算高,但对许多作家来说,意义重大。”周昌义称,在中国作协体制内,获得茅奖和鲁奖意味着在职称评比等一系列晋升中占据优势地位。对出版社来说,很多时候书籍出版以后的好评度,也远不如获奖来得重要。文学机构要获得表彰,获奖是重要标准。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作家阿来也提到,国内有的文学奖项不是在评作品,有点像是在评先进。“一次得奖十几个人,大家拿着证书去评职称、调工资,这样的文学奖对个人有好处,对文学却是一种伤害。”
  文学奖肩负着个人和机构很多的功利性需求,我们还要不要文学奖了?文学奖存在的积极意义又何在?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拿什么标准去衡量文学,有完全公正的文学奖吗?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讨论的焦点。
文学奖很难完全公正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称,一些文学奖有问题出来,可能因为有些获奖作品不尽如人意,作品缺少特别大的亮点。有些作家为了获奖而写作,这个作家本身就受到局限了。“有些民间评奖其实更圈子化,政府设奖还需要衡量来衡量去,考虑公众的质疑,文学奖项要想完全公平,或者是完全符合大众口味,不太可能。现在大家对文学奖这么多质疑,也是一部分急功近利的作家把文学奖给搞臭了。”
  近日,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公开活动中直言,公正的文学奖“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都是困难的。文学界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学奖,这体现了大家对文学的多样认识。”李敬泽称,“评委们要在复杂、困难的情况之中,做出求取公约数的选择,这个太难了。评奖不是个理想的办法,它只能说是所有坏办法里面不那么坏的办法。”
  既然文学评奖是所有办法里面不那么坏的办法,我们该如何积极认识文学奖?张丽军认为,不能因为文学评奖有不和谐的声音,就全盘否定其积极作用。“应该说,文学奖是文学作品经典化和普及化的重要途径。一部好作品如何迅速被社会认知,被大众所欣赏?文学奖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认定获奖作品就是绝对的精品,但是相对来说,获奖作品是比较优秀的。”张丽军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文学奖也会促进大众的阅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