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好走了客就多秸秆里种出双孢菇
习家村:“蘑菇城”里的艺术村庄
2015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村民在小广场上跳起了鼓子秧歌。
  ◥习家村村道上干净宽阔。
   文/片 本报记者 李云云
  沙河沿岸的垂柳遮不住习家村的浓阴,宽阔的马路迎接着四方的游客。秸秆堆里长出的双孢菇,美化了环境,带来了收益,习家因此成为了有名的“蘑菇城”。新建的文化广场,定期的文艺汇演,昂扬的舞步和婉转的小曲,正在诉说着习家人新的故事。
扫好路种上树,干干净净迎客人
  习家村在商河县沙河乡的西侧,沿着大沙河风景带就能到习家村。规格统一的农房、绿树浓阴下点缀着红花、宽阔的道路上一尘不染,所以去过习家村的人都这样评价“村子不大,不过很美”。这个村子里只有184口人,人人都有“打扫干净屋子再迎客”的好习惯。 
  在很多商河老人的记忆里,习家村最出名的就是“地瓜秧子”。在那个吃地瓜的年代,寻找到好的地瓜幼苗是最要紧的事,习家培育的地瓜幼苗成活率高、长势好,不过令大家头疼的是“路太难走”。交通的不便制约着习家的发展,随着对大沙河风景带的开发,习家村开始修路。投资70多万元,硬化村内道路近4000平方米,再通过龙怀路、燕韩路与316省道相通,习家村现在四通八达。村书记杨振发说:“要想富先修路啊,只有路好走了,我们才能走出去。” 
  习家村近几年铺设人行道600余平方米,修建道路排水设施1200余米,栽种绿化行道树和灌木4000余株……这一系列的数字都在讲述习家的变迁。在质朴的村民眼里,村里的树、花、草坪是全村的,也是自家的,得保护起来。有一次村里的孩子折了个树枝,被村民老杨撞见了,老杨教育了人家半天。杨振发说:“这些树可是我们的宝贝。”本是落叶纷飞的季节,在村里转了一圈都没有发现一点树叶,杨书记解释道:“我们村民每天早上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扫各自门口的街道,都不用环卫人员费心。”
秸秆里种出的双孢菇畅销各地
  之前每到麦收的时候,村里秸秆满天飞,街道两旁都堆满秸秆,若有人烧点秸秆,村里就浓雾弥漫。自2012年后,在习家村看不到一棵秸秆,秸秆哪去了?杨振发笑着说:“都拿来种双孢菇了。” 
  村委会的后面是成片的杨树林,每行杨树的空地中都藏着一个双孢菇棚。杨书记说:“我们的双孢菇的基质原料用的可都是秸秆。”据了解,每亩双孢菇培育幼苗大约需要40亩的秸秆,习家村30多亩的双孢菇需要大量的秸秆,全村的秸秆都不够用,还得去邻村收购。沙河乡的工作人员史忠花说:“别说习家村了,就是周围的村都没有秸秆乱堆了,秸秆都拿来习家村换钱了。”
  据了解,习家村的双孢菇销往全国各地,内蒙古、天津等地的客商络绎不绝。天津客商王先生说:“习家村蘑菇好吃,村也美,空气还好。”杨书记听后,笑着说:“这么多客人远道而来,得把村的环境美化好,不能丢咱山东的人。”
自发的文艺汇演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习家村中间是一处1440平方米健身广场,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两天,广场上围满了人,十里八村的人都来看表演。习家村有一个演出小分队,京剧、吕剧、民间小调是他们的拿手绝活,时不时还有广场舞来助兴。
  杨振发谈到建立健身广场的初衷就是为了丰富老百姓的业余生活。他说:“村民腰包富了,生活品质也要提高。”有时兴起,杨书记也会上去唱几首民间小调。龙桑寺镇任家村到习家村有10多里地,不过村民李女士却是习家村的常客。她说:“只要家里没事,每个月都会来看他们表演,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演出。”
  令杨书记骄傲的是,演出完后,广场的空地上没有任何纸屑杂物,每个人都会自觉带走留下的垃圾。村民王女士说:“这么好的地方,留下垃圾心里过意不去。”杨书记的相机里记录着村里的各种变化,修房、修路、卖蘑菇、领导参观等,俨然一部“村史”。杨书记说:“有时翻翻照片,就会发现我们习家村正在变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