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亲情热线”免费打
聊城高新区一小学这样“缩短”亲情的距离
2015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7日上午,高新区绣衣集小学二年级二班的邢紫姗在学校拨通“亲情热线”。 本报记者 张跃峰 通讯员 徐长春 许焕喜 摄
   给父母打电话,孩子们高兴坏了
  “这都快过年了,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啊?”1月7日上午,在聊城高新区许营镇绣衣集小学,在拨通父母电话后,,二年级二班学生邢紫姗第一句话就要求远在南方打工的父母尽快回家,并高兴地叮嘱父母学校开通了免费的“亲情热线”,回家的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打这个热线告诉她一声。
  邢紫姗是绣衣集小学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名成员,父亲邢家伟在深圳打工,母亲姚玉春在贵州打工,父母平时都是一年回家一次。期盼爸爸妈妈尽快回家,就成了小紫姗日常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听班主任老师说学校开通了“亲情热线”,在学校里就可以免费与远在外地的父母通上电话,她就第一时间报上了名。
  作为学校第一个拨通“亲情热线”的同学,在接通电话与父母交谈的过程中,小紫姗脸上一直满是笑容,兴奋地向父母介绍了自己的点点滴滴。由于后面还有不少同学排队等候,直到值班的老师再三催促,才恋恋不舍地挂断了电话。在话筒放下的那一刻,她脸上的笑容顿时不见了踪影,强忍着才没有掉下泪珠。
  不只是邢紫姗,在7日上午首批报名拨打“亲情热线”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是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一年中除了春节回来一次外,平时都很少有时间回家看孩子。二年级一班的7岁小男孩张以诺,父亲张立鹏在东营打工,母亲亢书业在贵州打工。平时,除了母亲一年回家一次外,他父亲因为工作关系,从小以诺上大班时到现在还没回过老家。

留守儿童太多,学校无奈开热线
  许营联校校长刘其华说,联校决定在所属各所学校开设“亲情热线”,缘于前段时间围绕留守儿童进行的一个专题调研。目前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比例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学校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大问题。以许营镇为例,由于紧靠着聊城的主城区,青壮年基本都在主城区或外地打工,在家种地、带孩子的基本都是老年人。由于精力不济等因素影响,老年人平时光种地就够忙的了,很少能顾及到孩子的管理,让不少孩子处于“放羊”的情况,给学校的管理带来比较大的压力。
  此外,学校专门建立的留守儿童档案,日常强化了对这些学生的关注力度。然而,在调研过程中学校还发现,尽管学习方面可以对留守儿童“特别照顾”,但这些孩子在亲情方面的缺失学校却不能给予弥补。特别是随着春节的临近,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日益强烈。经过再三研究之后,联校才决定开设“亲情热线”,以尽量缩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距离。
  了解到“亲情热线”带给孩子们的喜悦,这让许营联校校长刘其华非常欣慰。据其介绍,在许营联校所属的各所学校中,绣衣集小学这是第一所开通“亲情热线”的学校。按照工作设想,未来联校所属各所学校均将开通“亲情热线”,为学校里的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免费与父母联系的通道。
  开设一部“亲情热线”,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在农村一些小学实施起来却存在诸多困难。据刘其华介绍,尽管联校决定所属各学校都将开通“亲情热线”,但因为不少学校因为没有固定的电话,实施起来还有困难,为此才在具备条件的绣衣集小学进行试验。
  近期,在民王屯小学等学校“亲情热线”也将陆续开通,逐渐让“亲情热线”覆盖联校所有学校。根据联校的设想,热线开通之后将选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确保让留守儿童定期与父母进行联系,如果有孩子遇到急事也能随时与父母免费打电话。
  除此之外,联校还打算将这部“亲情热线”打造成与留守儿童父母之间的沟通热线,定期由班主任与各自班里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将孩子一个时间段里的学习与表现告诉他们。这么做,一是让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另外也让他们参与到对孩子的管理中来,不能说将孩子丢给老人后就撒手不管了。
  刘其华说,他们就是想利用开通亲情热线这一契机,真正探索出一条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强化外出务工父母对孩子管理方面的力度,真正实现“家校联合”这一共同促进孩子学习、生活的长足发展模式。
亲情热线长期保留 与父母定期沟通
本报记者 张跃峰 通讯员 徐长春 许焕喜
  1月7日上午,聊城高新区许营联校首部“亲情热线”在绣衣集小学开通,多名留守儿童与远在外地务工的父母通上电话。
  由于了解到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许营联校决定在许营镇各个学校都设立“亲情热线”,并对留守儿童建立相关档案,热线除了平时供留守儿童免费与父母联系外,还将定期将孩子的学习情况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