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土屋村
2015年03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任善昆
  1958年9月,花季少年的我踏入济南铁中校门,开始了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那三年,是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我们的高中也是在一半劳动、一半学习中度过的。曾记得,我们在校园里建起“小高炉”炼钢铁,在卧虎山下推土筑坝修水库,“广阔天地”里春种秋收夏抗旱……这其中,记忆犹新的,还是到济南南部乡村参加“三同”劳动。
  1960年9月,我已是高三的学生。开学不久,学校便落实党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号召,安排毕业班到农村去开展实践活动。我们这一批去了两个班,四班被安排到稍远的石青崖村,我所在的三班则留在土屋村。当时,正是“瓜菜代”的特殊年代,土屋村村民生活自然也很困难。我们是体验与农民“三同”的,自然有很多规定:不准从家里带食物(包括咸菜),不准带零钱买食品,不准请假回家等。我和几名男同学住在一户农民的土坯房里,关不严的门窗透风漏气,铺着秫秸、山草的地面就是睡觉的床。
  我们每天扛着板镢下地,刨地瓜,收玉米,和村里农民一同出工干农活,一日三餐自己做饭。早餐是玉米面粥,地瓜面窝头,午饭和晚饭有馒头,不过也是地瓜面蒸的,一天中唯一一顿炒菜是基本不放油的炒地瓜叶。头两天,大伙吃得挺带劲,因为不管是地瓜还是地瓜面窝窝头,都管吃饱。在计划用粮的年代,能填饱肚子,可是件幸事。不过三天过后,眼瞅着面前的地瓜食品,就再也不想下口了。到后来,同学们都觉着身体乏力,我那双腿也有些虚肿,手指按下有个窝。后来才知道那是营养不良造成的“水肿”。
  这次劳动虽说只有十几天时间,却让我们经历了许多,留下了难忘的印记。劳动结束后,全班师生来到土屋村头场院上,拍下了这张我至今珍藏的照片。如今,土屋路早已修成宽阔的柏油路,土屋村也变成高楼林立的居民社区,一切都旧貌换新颜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