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咱回家
长眠他乡63年烈士陈廷干将“回”滨州
2015年04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4月4日,陈廷干烈士的女儿陈中芳和其他亲属长跪在墓前。
     4月4日,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刘套村68岁的陈中芳,在清明节前完成了她人生中一次不同寻常的寻亲之途。从山东滨州赶到黑龙江佳木斯这个中国东北角的地级市,对于从没出过远门的陈中芳来说,是第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1900多公里,31个停靠站,她穿过大半个中国来寻找她的烈士父亲陈廷干。

  文/片 本报记者 谭正正
李运恒 发自黑龙江佳木斯 

奔波四千里去扫墓
  陈廷干,这个陈中芳只听家人提及却没有清晰记忆的人是她的父亲,1948年,陈廷干参军离乡。那一年陈廷干只有24岁,而陈中芳来到这个世上仅仅三个月,姐姐陈中兰也只有4岁。对于父亲,陈中兰有些模糊印象,而陈中芳则仅仅从上一辈人的口中听说过。
  1952年,也就是陈廷干离开家乡后的第四年,8岁的陈中兰知道父亲死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之后六十多年里,陈廷干的家人从来没有放弃寻找他的安葬地,希望把他接回老家。陈廷干65岁的侄子陈中山说,在这六十多年里,家里人在祖坟里添了一座空坟墓,借此来凭吊埋骨他乡的伯父。
  前不久,在本报刊发的山东籍烈士名单中,家人得到消息,陈廷干被葬在佳木斯市富锦革命烈士陵园。迟来的音讯让一家人激动不已,准备在清明节千里扫墓,并希望能将陈廷干的遗骸带回老家。
  在陈中山屋里的东墙上有一张中国地图。“从滨州到佳木斯之间的路线不知划过多少遍,自从知道伯父找到的消息后,每天我都站在地图前看个不停、划个不停。”陈中山说。陈中芳的二儿子卢守河则上网搜寻一切关于此次路程的信息,他知道母亲唯一的心愿就是能接姥爷回家,通过阅读资料,卢守河知道烈士不能随便迁移,为了宽慰母亲的心,卢守河说,实在不行,到时候可以将姥爷墓碑前的土带些回来,也算是姥爷回家了。
无眠的两夜一天
  在东戴河站,火车停了一个多小时。陈中芳走下座位,站在车厢走廊的窗台前,眺望远处的荒山,眼里含着泪水。
  她说,父亲离开后,母亲受了不少苦。那个年代,村里男孩子读书的都很少,但是母亲还是坚持让她和姐姐去学堂念书,姐姐读到四年级,她上到小学六年级毕业,还给村里的孩子当过夜校老师,这对于母亲来说实属不易。“由于生活所迫,后来母亲改嫁,也是嫁给一个当过兵的,因为父亲的缘故,母亲对当兵的有特殊感情吧。”陈中芳抹着眼泪说。
  在火车上的两夜一天,陈中芳几乎没有合眼,她说,第一次坐火车不适应,更重要的是一直挂着心事。能不能将父亲接回来,这也是大姐陈中兰和小叔陈廷亮的心愿。
  陈廷干兄弟三个、姐妹七个,现在80岁的陈廷亮还在。出发前,远在滕州的陈廷亮得知哥哥找到的消息后,泪流满面,准备一同前往,几番请求,但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被家人劝阻了。陈中兰得过脑血栓,腿脚不便,还要照顾病床上的老伴,漫长的行程对她来说有些力不从心。“他们的心愿全都寄托在我身上了,我回去小叔陈廷亮还要抱抱父亲的骨殖,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陈中芳感叹。
  “芦台、滦县、山海关、铁岭……”火车每到一站播报到站下车的语音,对于陈中芳是陌生的,然而她都记在心里,这成了她晚上失眠时的工作。“每过一站,我就离父亲更近一步。”心情急切的陈中芳说。
六十三年后的相见
  4月4日上午,陈中芳一行下了火车,佳木斯正值阴天,气温在零下四度,在赶往富锦革命烈士陵园的汽车上,陈中芳选择了一个靠窗的座位,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她一直扭头看着窗外一片片的黑土地。“60多年来,我一直在想父亲,就连做梦也想象着父亲到底是什么模样。”陈中芳说。
  下了汽车,在富锦革命烈士陵园负责人韩建伟的接待下,陈中芳来到父亲墓碑前,激动的情绪再也无法抑制,60多年的相思之情化作决堤的泪水,从门口哭到墓碑前,看到墓碑上父亲的名字,陈中芳、陈中山、卢守河三人头贴在地上跪下。“父亲,女儿来看你了,找了你60多年,今天总算见到你了。”陈中芳呜咽着喊道。
  用家乡传统的祭祀形式告慰父亲之后,陈中芳看到了韩建伟拿出的陈廷干烈士的资料,上面写着:“原籍山东省邹平县,生前任高炮14团1营3连班长,于1952年11月29日牺牲。”陈中芳将自己想把父亲骨殖迁回老家的心愿向韩建伟诉说后,韩建伟征求了领导的意见,同意5日早上将陈廷干烈士的骨殖迁回老家。
  韩建伟告诉记者,富锦革命烈士陵园是1951年建立的烈士公墓,2001年进行了扩建,在园内一共长眠着221位烈士,有证可考的山东籍烈士有七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