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适合你的方式纪念已逝的亲人——
清明时节从心理创伤中走出
2015年04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栀 心(“青未了·心理咨询工作室”特约作者)
  人生,是一个不停经历创伤的过程
    
  悲剧的发生,总是猝不及防。哪怕是在2015年迎新年的狂欢夜,上海外滩却发生了悲剧的踩踏事件,36条年轻鲜活的生命,永远凋零在黄浦江畔。12岁的男孩毛勇捷,是事故中最小的遇难者,事发时,人群将他和妈妈挤散。1日中午,得知儿子的死讯,他的妈妈瞬间崩溃,未能见儿子最后一面的妈妈只说了一句话,“不要冰冻我的儿子。”我们无法想象,接下来,做妈妈的该如何承受这撕心裂肺的痛!
  仅仅是一个多月后,歌手姚贝娜乳癌复发离世,一度引起大家谈癌色变。弥留之际,姚贝娜哽咽着说:“我不怕死,可是,我的爸爸妈妈怎么办?”是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她的爸妈是怎样致命的一击? 
  还有马航失事后,154名遇难者的家属,一年多了,到现在,他们仍然生活在巨大的悲伤中,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是怎样的心灵创痛?一位叫徐京红的女性至今还在后悔,为何没能多陪陪母亲?有意无意的,她总是远离那些欢声笑语的场合,她说一看见那样的场合,心就隐隐作痛难受,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心理有病?
  还有更早一些的汶川地震、唐山地震所带来的无以复加的心理创伤,以及各种疾病、矿难、水火冰雪灾害,还有车祸、毒奶粉等等天灾人祸,不管我们承认也好,回避也好,悬在我们头上的生离死别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会落下。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停经历创伤的过程。失去亲人会使人产生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哀、愤怒(怨恨逝者弃己而去,或埋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过失)、愧疚、自责、焦虑、疲倦、无助感、孤独感、惊吓、苦苦思念。这些应该说都是正常的悲伤反应,然而,当某一种感觉持续过久过强时,就有可能变成病态了。
  对于创伤性事件中的丧亲者,心理专家李子勋建议说:发生事件一两天之内,这个阶段主要是给他安全感,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做稳定化,就是我们要让这个人感觉到他是安全的,感觉到他是被关怀、被大家注意的,生活中有人照料、陪伴他,因为这个时候他没有方向感,容易自伤甚至自杀,这个时候一定要有人陪伴。很多时候,不说话,静静地陪他一会儿就是他最需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安抚。
  几天以后,可能马上出现惊恐的反应,这个时候亲友给他一些关怀,尤其是要帮助他不要完全脱离现实,让他感觉到有控制感。另外要拍打他的身体,让他有躯立感,因为人经过创伤性事件以后,肢体麻木,所以要通过拥抱或者拍打他的身体来唤醒他。一两周以后,在适当用药物缓解焦虑之后,要坚定地鼓励他回到社会,不让他脱离现实。

清明,以我们的方式纪念逝者
    
  一般来说,人们面对死亡会经历5个阶段:震惊、拒绝、愤怒、消沉、接受。认识这些心理变化,无论是遭遇丧亲还是陪伴丧亲者,都非常有帮助。当然,悲伤不会严格遵循震惊、拒绝、愤怒、消沉、接受这个步骤来走,它是反反复复的。明白这个反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陪伴丧亲者。
  清明节,就像一个闸门,它开启了人们的思念,也撕开了人们心头的创伤。看着曾经挚爱的亲人,化作了冰冷的墓碑,过往心底的创伤又排山倒海般侵袭了过来。“一年多了,现在,你死了。你的死,终于变得真实。似乎比之前有更多眼泪。痛苦似乎终于落到地上,触摸得到了……人们纪念复返的日子,以一年为纪。”这是已逝作家史铁生的妻子在《让“死”活下去》一书中所写的——让“死”活下去,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和伤啊,这的确是许多人纪念逝者的方法。
  你需要做的是,找到一种最适合你的纪念方式去纪念已逝的亲人。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玉娟说,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根据当事人的创伤背景设定一个仪式,来还原场景,排解其内心的压抑感。“清明这天既有环境的衬托、时间的允许,又有仪式上的认同,给了我们一个宣泄情绪的理由。”
  痛哭一场,献一束鲜花,敬一杯酒,植一颗树,燃一把香纸,这些清明节仪式的背后,是我们对逝者郑重的态度,是我们藉以寄托的哀思,然后,发泄了,追思了,告别了,就要放下。不管墓碑下的人对我们有多重要,也不管这份内心的割舍有多难,清明的意义更在于珍重生者,这是对自己的善待,也是失去的亲人希望你做的事情。
  “表面上是我们的一个亲人逝去了,但实际上是我们自我的一部分丧失了。”中国著名自体心理学家徐钧强调,“我们在丧失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哀悼的过程——通过时间,通过空间,通过仪式,我们完成这个哀悼。实际上我们通过哀悼要完成的任务是通过记住来忘记,或者说,这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即我们在内心让逝者停留在应该停留的位置上,这样,我们反而能够继续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可以继续工作,继续爱,继续创造。”

珍爱生命,在丧失中前行
    
  逝者如斯夫,我们必须在心理上给它们划一个句号。然后,如凤凰涅槃,让心灵得到成长,变得更加理性、成熟,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真正懂得“什么是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也更加珍惜此时此刻陪伴在身边的亲人。
  古人也说,清明扫墓为的就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美国爱荷华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员夏霁对此提醒大家,社会节奏快,很多人即使有孝心,也常会推到“明天”。可很多时候往往不等到“明天”,生活就变了,让很多事成为遗憾。与其在亲人离去后再后悔追思,不如从现在起就开始感恩。清明节陪爸妈一起扫墓,然后带他们做点喜欢的事情。不能回家,也一定要抽时间给爸妈打个电话聊聊天。
  任何时候,一定不要孤立自己,多与亲戚朋友、邻居、同事等保持联系,谈论自己的感受,试着去接受别人的关心和支持。另外,要维持日常生活的规律,保持饮食、睡眠正常,多做运动能增进体质,并帮助你从忧郁中复原。在清明假期,可以外出踏青,春风和煦,光线适宜,使人内心舒适,因悲伤产生的抑郁也会因此消散。
  另外,还可以寻找有相同失落经历的人,马航失事后,家属们自发组织了一个群,在这个群里,他们互相支持,彼此安慰,一起怀念他们的亲人。也可以伸出援助的手,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像姚贝娜父母同意捐赠女儿的眼角膜,给他人带来了光明,也把女儿的爱永远留在了生命里。
  还有一个小方法,在悲伤的情绪一时得不到排遣时,不妨随时让自己进行“深呼吸”,以恢复心理的平静。我们一定要记得,心理创伤就像是覆盖在我们心理层面的阴霾,我们自己一定要给自己加点阳光,让阳光的力量穿透阴霾。
  悲伤的情绪冲击是需要时间来调适的,允许自己在适当的时候感受、发泄情绪,比如清明节或亲人的祭日,大哭一场,看一场电影,都是抒发哀伤的好方法,但要避免酗酒、自虐、攻击别人等不恰当的发泄形式。
  如果因丧失导致的心理创伤程度非常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功能,或有多种情绪存在时,就需要接受专业人员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

新闻背景:
  据媒体报道,马航MH370失事一年,如今,已经有4名丧亲的年迈家属相继离世,其中一位是在马来西亚方面宣布飞机失事的几天后。有一位精神恍惚的母亲,开始每天不断地从单元楼的一层跑到顶层,需要有人看守。家属中有人患上重度抑郁症,还有人试图自杀。在灾难事故中,如何安抚和呵护丧亲者的心灵,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