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贫穷蜕变成传统
齐西村:新与旧的撕裂
2015年04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西村被评上省级传统村落后,曾经象征落后的老房蜕变成“古建筑”。
     2014年秋天,山东省推出首批103个省级传统村落,旨在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历史文物、乡土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些传统村落来说,它们大多处在一种乏力的新旧交替中。老人们不断逝去,年轻人不断向外走,村子的生命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逝着,这个时候的保护,更像是一种封存。

文/片 本报记者 魏新丽
□落后成了新潮
  齐西村位于山东省昌邑市龙池镇,是一个不到500人的小村落。跟村民们寒暄,聊聊这一年的新鲜事,每个人都会告诉你,“咱们村评上传统村落啦!”
  谈起这个,村民们自然透出自豪愉悦,然后怂恿着来人,“去转转,去看看吧!”
  春节前后,是村子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在外的游子、探亲访友的故人,在这一年,看到了不一样的村落。
  村子确实变了,房屋的墙都被刷成了白色,红瓦被刷成了青色,有那么一种古味在酝酿。东边街上的老屋,原本是破破烂烂地堆在那里,鲜人问津,如今都被拾掇起来了。周边也绿化了,路上铺上了石头,村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村里的环境变好了,“看着是那个样了。”
  这些都发生在去年秋天,这种变化带来的新鲜感还在村民心头荡漾。此时的新,恰是因为它的旧。那些老屋子曾经是破落贫穷的象征,以前其他村的人都说齐西村穷,因为隔壁的村落,早都盖起了一排排砖瓦房,敞亮。
  而齐西村的这些老屋子之所以能保存下来,也恰恰因为穷。以前的政策,盖新房必须拆旧房,“里头拆一间,外头盖一间”,所以那些新房多的村子,老房子就这么都拆没了,齐西村的人因为没钱盖房,反倒保留了不少老屋。
  现在,这种落后成了新潮。这些老屋子被定义为清末民初古民居群落,被一层层申报上去,给村子带来了“省级传统村落”的头衔。
□已经没人住在祖屋里了
  这些老房子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主要是齐氏工商业者的老宅。年逾花甲的村民齐金河,这么描述一百年前的村子,“村子由高达5米的围墙包围着。东门、西门都有厚木板制成的铁皮大门,各门有人把守,还安装了数门土炮。武进士齐恩铭家的场院门口竖立着大门楼,铁皮大门、偌大的铜环向人们炫耀着威风。庄里的东西大道宽6米,长一百多米。”
  这里曾经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封建庄园,自成体系。直到建国后,土改分房分地,穷人和富人调了个个儿。地主们的旧宅被分给穷人,后来几经转手,它们原有的布局和摆设,也渐渐被破坏了。
  现在剩下的老屋子一共52户,有一半左右已经没人住。剩下的住户们,也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而屋子也已被倒手过多次。几十年的倒腾之后,“现在没人住在自己祖上盖的屋子里。”齐金河肯定地说,很多老屋原主的子女都出去了,家里也没有留下后人。
  上了年纪的村民,还能说出哪间屋子曾经是哪家的,但是年轻人们都不知道了。这次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老人们很高兴,因为过去的东西有了传承,年轻人也高兴,但更多的是觉得自豪,场面。住惯了砖瓦房的他们,早就跟这些老宅子拉开了距离。
□渴望支起小吃摊的“发展”
  像中国的许许多多农村一样,齐西村显出一种颓势,年轻人都走了,老人们在留守。很多人考学、当兵,离开了村子,再也不回来。1955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时候,齐西村有560多口人,现在只有483人。
  留下来的年轻人们,对村里的老传统和老房子也不在乎。聊到这些陈年旧事,他们大多不闻不问。聚在一起,他们更喜欢谈论怎么挣钱。“听说旁村到乌干达办了个厂子,在那里请总统吃饭比咱们见个镇长还容易。”过年期间,这是乡亲们最爱谈论的话题之一。
  十几年前,村里陆陆续续盖起了纺织机房,有十几家。机器声铿锵,昼夜不停。2013年,由于污染,这些机房集体迁移了。恢复宁静的一年后,村子被评为传统村落,好像一切皆有定数,或者也恰是到了这个时节。
  老屋们给村子带来荣誉,也将带来新的变化,虽然它现在只是在维修和扩建中。村委会对未来的发展也不确定,但是毕竟之前有很多其他村子的发展模式:“名气大了之后,这个来看,那个来看,到时屋里摆上旧的东西,支起小吃摊。”村委书记这样谈未来的可能性。
  那时,它将成为一个被展览的物品,就像被封存了,凝固了。它们保存着传统,保存着乡愁,可是这乡愁,又是谁人的乡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