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红火”的“一带一路”,有专家表示隐忧
“丝路建设”切忌摊大饼
2015年05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6日,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在青岛举办的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接”一词成了学者们讨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词——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和中亚各国的战略对接以及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则的对接,都成了热议的话题。
  本报记者 张文     

给俄罗斯一颗“定心丸”
  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期间,中俄商定启动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对接,发表了《联合声明》。这份《联合声明》,在研讨会上被中俄学者反复提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新认为,《联合声明》是中俄政治和战略互信的体现,相当于给了俄罗斯一颗“定心丸”。
  当“丝路经济带”构想提出时,俄罗斯是有所疑虑的。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国际关系系教授卢金的话说,俄罗斯对“丝路经济带”感兴趣也不反对,但俄方更喜欢“欧亚一体化”这个说法。目前,欧亚一体化以欧亚经济联盟的方式体现。如今,“丝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以对接的方式确定关系,卢金表示,这表明中国支持欧亚一体化,并与欧亚经济联盟这个整体展开合作,这对中俄双方都有利。
别局限在能源领域
  在与中亚合作方面,多年以来双方非常重视能源项目,一些能源大项目也取得实质性进展。现在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能源合作应是“丝路经济带”首要的合作领域。然而,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所研究员李中海不这么想。
  “‘丝路经济带’不应局限在能源领域,甚至不应以能源项目为牵引。”李中海说,如果继续在能源项目上发力,而不考虑增进中亚国家的经济增长能力和民生改善,“丝路经济带”就难言成功。李中海认为,如果中国和中亚国家在一些科技和非能源领域加强合作,将成为双方扩大合作的增长点。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所俄罗斯外交研究室研究员姜毅认为,在能源合作上,要突破单纯的买卖模式,在新技术新能源利用上开辟新合作模式,建立新的合作框架。
规则也需要对接
  在研讨会上,不少学者也表达了一些忧虑:靠签大单、建大项目等方式,确实推动了“丝路经济带”的建设,加强了双方政府、企业等层面的合作,但这也面临一些问题。姜毅举例说,像道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工程能否盈利本身就存在疑问,即便能够盈利,其回本过程也非常漫长,“切忌头脑发热、摊大饼,要控制风险”。
  另外,以“项目对规则”的做法,能不能持续,又有多少胜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冯玉军分析,俄罗斯意欲主导欧亚地区在贸易、投资、人员、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规则制定。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应该和欧亚经济联盟、中欧自贸区进行规则对接,朝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努力,才不至于目标缺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