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家
2015年05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夏昕鸣
  小时候,我常缠着爸爸讲他自己的故事,他总是说:这都是财富。
  1982年,爸爸考上了沂南县第一中学读高中。“那时候上学的苦是你们这代人无法想象的。”爷爷奶奶要先把小麦交到乡粮管所,通过粮管所把粮食转到县一中,这样爸爸在学校就能兑换成80%细粮和20%粗粮的饭票。吃完白面馒头,还要再吃些玉米面窝头。也许是玉米在粮仓里放久了的缘故,那玉米面窝头吃在嘴里散散的、酥酥的,难以下咽,只能艰难地用水冲着吃。
  老家离县城有70多里路,奶奶一旦听说有人去县城,就缠着人家给爸爸捎地瓜面煎饼、油炒的咸菜和过年才吃得上的煮咸肉。“你姑姑后来告诉我,每次你奶奶都是把菜炒好,告诉你叔叔和姑姑在外比在家里苦多了,奶奶不舍得给他们吃一点儿,全都留着捎给住校的我。”说到这儿,爸爸眼眶湿润了。
  爸爸在班里是家里捎饭次数最多的,因为奶奶总怕他挨饿。有时候捎的煎饼太多,夏天容易长毛,发霉变黑。“要是你,肯定不吃,那时候我却不舍得扔掉,用手擦擦再吃掉。”
  爸爸每次回家都是周六下午到家,住一晚,周日下午返校。那时候,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周六上午还要上课。决定回家的那个周六,爸爸一上午都没法静下心来学习,就等着放学铃响,铃一响,就像箭一样冲出校门往家赶。因不舍得花两元钱坐公共汽车,爸爸多是骑自行车回家。“那时的公路不像现在这么平坦,上下坡特别多、特别长,骑车下坡感觉最好,但上长坡只能推着车慢慢走,冬季遇到逆风更是艰难,又冷又饿。从县城到家需要骑车三个多小时,总是感觉这段路咋这么长、这么远!”
  2012年,我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一个人坐27个小时的火车去兰州上大学。
  一开始在学校忙忙碌碌并不觉得想家,可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总要拨通爸妈的电话,没话找话说一堆,不舍得挂掉。
  兰州跟济南有一个小时时差,我却还保持着济南的作息时间。妈妈总说:“念研究生时考回来吧,西北太远了。”“父母在,不远游”,我以前觉得这句话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现在知道古人的话里包含了太多的道理。
  “回家从来不需要理由,不回家才需要理由。”这是电视中出现的一句话,也是让远在他乡的我牢记在心的一句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