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无穷的物权意识
2015年05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戴群
  我在英国生活了20年,因孩子和工作关系近距离接触了很多中产阶级和社会底层的家庭,发现优秀的孩子往往不是父母刻意教育出来的,而是在父母影响下形成了有益于成长的价值观。
  现在回想一下,对我影响最大的,在西方对后代影响善恶各半的一种价值观就是基于他们人本位的物权意识。简单来说,就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个人财产不容侵犯。这是常识,对吧?但是认为“父母的家产是父母的,不是孩子的”和抱有“父母的就是孩子的”这两种观念的父母和孩子,在他们的互动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
  我的财产只有我有支配权,我认为我要尽父母的责任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在孩子身上的各项花销是必要的。我前边提到“善恶各半”的价值观指的是一些英国的父母宁愿把钱花在自己酗酒、吸烟、吸毒和其他各种娱乐上,也不管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在此不多谈。这种物权意识的结果就是:给孩子花了钱尽了力,是自己的选择,不需回报;不给孩子只给自己,也是自己的选择,没有愧疚;在这种价值观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也有同样的物权意识,所以父母如何支配自己的财产是父母的事,孩子无权干涉,更不会认为父母的就是自己的。他们很少拼爹,因为爹和自己无关。
  我没有刻意地给孩子灌输这种西方的价值观,因为我自己也是无意识地接受的。但是这种意识主宰着我的日常行为,孩子也就下意识地接受了。
  和女儿在一起时,我也会母爱大发,用各种漂亮服饰装扮女儿。我不会担心惯坏女儿,也不会担心女儿养成什么坏习惯,因为我们彼此都明白,这是我的选择。女儿自己出门购物,总是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她的零花钱有限,她也觉得这是适合自己中学生身份的消费方式。
  孩子的财产也由自己支配。零花钱的花法,父母只给一些建议。当然他们的物权绝不仅仅限于钱。我们给他们买的和别人送的东西,包括玩具、衣物等等,都是他们自己的,我们绝不会把属于他们的东西在不经过他们同意的情况下转送别人或暂时借走。他们的卧室也是他们的领地,卧室装潢是他们的选择,我会敲门而入;他们的日记、手机、Facebook等社交账户,我和老公绝不偷看,也不加入,除非他们邀请;他们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我们会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别人的物权就是尊重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然后是尊重别人的感情、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等等。
  由于一些特定的社会现实,英国出现了“啃老族”,这和西方的物权意识并不矛盾,关键是父母给孩子的财产是父母的选择,还是孩子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英国的父母也会支持成年的孩子,孩子接受与否是他们的选择,一旦接受便心怀感恩。当然父母也不会要求孩子有赡养的义务。这是一个敏感话题。发展中国家老人的生活依靠儿孙赡养,所以有了“父母的就是孩子的”和儿孙尽孝道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现今的中产阶级家庭里带来一些问题。父母告诉孩子,家里的父母的一切也都属于他们,比如:不要求孩子分享,好东西都让给孩子,放弃一切原则迁就孩子,无休止地给孩子资助,等等。但是父母一方面认为自己的就是孩子的(尤其是独生子的家庭),一方面又抱怨孩子不会感恩,还怕把孩子惯坏了。试想,用了、拿了自己的东西还要感恩谁呢?
  很小的宝宝就有一些朴素的物权意识,长大的孩子都有自尊,自尊促使他们自立并以此为骄傲,这是人本身的内在驱动力。如果在他们刚有物权意识时,就告诉他们父母的也是他们的,可能会对孩子将来入幼儿园、入学产生负面影响,至少他们需要在与人交往中重建物权意识,因为家里的和社会的不同,重建的过程往往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有些年轻人花父母的钱如流水,希望有一份不用努力的工作,或家庭生活中找到一个如父母一样的靠山等等,这些都是特定成长环境中异化的结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