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的“80后”打动了我
2015年06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记者在本文作者的大力支持下采写出这篇感人至深的报道。
     □李良荣

  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夫妻俩与晚报结缘20年有余。2012年退休后,我与爱人优中选优,自费订阅《齐鲁晚报》,自此晚报就成为我俩学习生活伴侣,我俩成了晚报的铁杆粉丝。
  晚报既有雅俗共赏的“大众菜”,又有别具风味的“特色菜”。我和爱人对晚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她喜读身边、生命、娱体等版面,并把健康常识剪报,与亲友分享。我则青睐《编读》栏目,版面虽小,但接地气,粉丝众多,常读常新,受益匪浅。同时,我愿意品读《深读》周刊,我觉得《深读》是聚焦民意热点,解读政要新论,直面重大事件的重磅专刊,是有深度有高度的精品栏目。如《中国反恐新方向》、《分解新常态》等文,让人开阔视野。特别是该刊独具慧眼,今年创设《烽火家园——山东抗战那些人那些事》栏目,适时地推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全国独一无二》等系列组合拳,讲活了富有齐鲁特色的中国抗战故事。
  作为一名喜爱《深读》周刊的老读者,我萌动了投稿的念头。5月13日,将我与潍坊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培忠撰写的《一位在乡伤残老八路的激情自白》,发到素不相识的刘志浩记者的电子邮箱里。让我俩始料未及的是,刘记者收到稿件的当天就热情洋溢地回复了短信,如此善待读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更难能可贵的是,5月26日,刘志浩、寇润涛两位记者冒着初夏酷热,专程来到潍坊采访。在闷热的办公室里,两位记者一边擦着湿透衬衫的汗水,一边采访记录、持机录像,细之又细地从记忆的碎片中捕捉弥足珍贵的闪光点,忙活了近三个小时,甚至顾不上喝口水。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6月1日,《深读》周刊饱含真情,抢占全新视角,以《献出最年轻的儿子》为题,讴歌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八路军战士的抗日情怀,不少读者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向出生入死的抗日老兵致敬,为重读昨天、尊重历史的记者点赞!”
  我从两位记者身上看到了80后新一代报人爱岗敬业、秉笔直书的阳光形象,感受到了晚报拂面而来的求真务实、贴近民众的清新之风,更使我们真真切切破译了《齐鲁晚报》缘何办报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密码!
  本栏目欢迎来稿,讲述您与晚报的故事,欢迎配相关照片,稿酬从优,来稿请投qlwbdz@163.co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