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on,竖起耳朵听听济南的声音
喊山声、打水声、呐喊声、泉水叮咚声,够济南味儿吗
2015年06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泉边打水 (资料片)
  球迷在体育场上为鲁能呐喊。(资料片)
  大观园里的相声表演。(资料片)
     清晨旭日初升,千佛山上的喊山声,叫醒了沉睡的济南;黑虎泉边水桶相碰,叮叮当当,是济南特色的晨练。逢人见面叫声“老师儿”,午后闲来听个快书。晚上再穿上橙色球衣,为鲁能泰山摇旗呐喊。城市那边,洪楼夜市吆喝不断,那是济南人消夏的配乐。一天中,各种声音构成了独特的济南生活。今天,你听济南了吗?

本报见习记者 范佳 唐园园                
千佛山上喊山声,叫醒整个济南
  “咿……呀……”在千佛山上,五点左右就能听到四处回响的喊山声。清爽的早晨,置身山林之中,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气息。远处传来喊声,虽不见人,起兴回一嗓子,便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山友们边爬边喊,兴致来了还高歌一曲,不知不觉便到了山顶。
  在英雄山上,也是一番热闹的晨练景象。各种运动的配乐声伴着老人的合唱声,老年人的精气神一下子就钻进了耳朵里。26岁的济南姑娘小丁,从十几岁就常在英雄山晨练,山友们见到她,都会亲切地喊她的小名。
  “在山上遇到的第一位山友是一位六十多的大爷,我爬山还要不时歇一歇,但老人是一路小跑上的山。到了山顶不用歇,直接返程又跑下山来。”至今,小丁依然感慨,自己虽年轻却赶不上60岁老人的脚步。
  “晨练时看到的一些温馨画面,时常会让我一天都精神抖擞。”放松户外领队“遥远”说,他早上在社区小广场踢毽球时,看到八十多岁的老人用轮椅推着五六十岁、但行动不便的儿子在广场活动。“两人不时交流几句,嘴角挂着笑容,那个场景至今让我动容。”

黑虎泉边打水,院内泉水叮咚
  每天清晨,黑虎泉边就响起叮叮当当水桶相碰的声音。从市区各个地方赶来打水的人,看准虎头将水桶抛下,“噗……”不一会儿十斤左右的水桶就被装满,打水人左右手交替往上提,把水倒入盛水的大桶中。  
  摇晃水桶、打水、提水、倒水、拎水、挑水,一天就这样开始了。打水可以说是最有老济南风味儿的锻炼方式。“我打了将近10年水了,既锻炼身体,又能喝着泉水。”家住十亩园小区70多岁的张老伯说。
  泉是济南的名片,滋养着泉城百姓。“扑通”一声,一个猛子扎进王府池子,无论冬夏,这里总能看到许多游泳爱好者。退休教师王俐说:“我小时候就是在王府池子学会了游泳,我女儿也是。”
  不光是王府池子,王俐最自豪的就是济南的“泉声”。家住“泉水文化大院”的她,家里有口会说话的泉,“井水从井底壁间流出,清泠透底。平时水面是静的,但打桶水上来后,就会听见泠泠的水声。”
  王俐说,前几年有个北京的书法家来她家里做客,初次在这静谧的小院听到叮咚的泉水声,兴奋不已。前些日子,这位书法家又回到这里,“这泉水声深深烙在他的脑海里,这次他说一定要给泉声题字!”王俐手里拿着“泉声”两字说。

甭管年龄职位,见面喊声“老师儿”
  “老师儿,茄子多少钱一斤?”“老师儿,去大润发从哪站下车啊?”在济南人每天的生活中,绝对离不开“老师”这个词。本来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瞬间拉近了距离。
  曾在山大中文系就读的德州妹子小李初来济南时,她从“老师”中感受到了尊重、实在、朴实的多重意味。“这一称呼中隐藏着自古礼仪之邦的懂礼文化,和自古富庶之乡民众不争不抢的淡然自信。”
  75岁的老济南刘树林介绍,这个称呼早在建国前就有了。“老师”是待人的尊称,是历史延续的产物。“与其他城市称工人为师傅不同,咱济南人不论职业、年龄,全叫老师。”
  刘树林回忆,“文革”时期,他乘坐临时火车从济南到上海。车上的列车员有学生和工人。到了上海火车站,当地人员看到济南的列车员互称“老师儿”,不喊“师傅”,都很奇怪,不禁问道:“你们那的列车员以前都做过老师吗?”
  “别看我现在七十多了,我称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为‘老师’。”刘树林笑着说,“能者为师,我尊重年轻人们的劳动和能力。”

曲山艺海,大观园里欢笑声一片
  徐女士常去大观园里的晨光茶社听听相声。她不仅爱听,还常把现场的照片传到QQ空间,时间久了,在朋友圈就有了“相声迷”的别称。提起济南的相声,她不禁打开了话匣子:“说相声的声音,伴着观众热情的回应声,俨然一个欢乐的海洋。听得多了人也越来越乐观。”
  自古,济南就有着“曲山艺海”的美誉,曾与北京、天津并称为曲艺的三大码头。相声界流传着北京学艺、天津练活、到济南来踢门槛的说法。除了相声,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山东评书、吕剧都是融入了济南浓浓的乡情。离开济南多年,在法国求学的苏女士感慨:“每次在异国听到济南本土的曲艺,总有种想流泪的冲动。”
  “当里个当,当里个当。闲言碎语不要表,表一表英雄好汉武二郎……”老济南许先生特意刻制了一摞山东快书的光盘。很多明媚的午后,他常伴着熟悉的语句和声调悠然入睡。
  逢年过节,趵突泉里的大戏台便十分热闹。传统吕剧《井台会》、《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等经典剧目你方唱罢我登场。台下的老人们半眯着眼,打着拍子,仿佛置身于旧日的美好时光。

响彻奥体的橙色呐喊,都为鲁能泰山
  每当有球赛,济南就会有一股“橙红色的声音”响彻奥体中心。从泰山将军队到鲁能泰山队,从体育中心到奥体中心,队名变了,主场球场变了,队员一茬茬地换了人,但体育场上空的呐喊声却从未减弱。
  喊声中涵盖着很多声音,对球队的加油,叫喊球员名字的,抑或是些抱怨声,对对方球队的鄙夷声,所有声音都是球迷发自肺腑。
  “今年亚冠出局后,鲁能球迷愤怒了。主场对阵河南建业时,北看台的球迷背对球场十一分钟,不发一声,在第十二分钟时,全场高呼‘保卫泰山’,场面很壮观。”资深球迷小朱描述那一场的情景。“球迷不是放弃鲁能,而是希望鲁能不要自弃,不要放弃战斗。”也许有失落和不满,但球迷对鲁能永不放弃的精神,都凝结在这沉沉的吼声中。
  济南“80后”球迷小董说:“有一场主场对北京国安时,将近2万名观众涌入现场。‘库卡加油,鲁能加油’响彻奥体,在球迷的助威下,鲁能3:0拿下比赛,那时球迷抱在一起,让我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团结。”
  “这支球队为济南、为山东带来了荣誉,使济南可以与北上广一决雌雄,为济南这个二线城市带来了无限的知名度,”小朱说,“喊声中就是不放弃、要团结的精神。”

晚风袭来,洪楼夜市吆喝阵阵
  晚上十点,济南各大商超已经闭门谢客,让人不禁感叹,泉城路商圈的“美容觉”睡得真早,但此时不远的洪楼夜市才刚刚开始“沸腾”。
  “买童年,买回忆”,“30元一件,50元两件,处理啦!”各类叫卖声此起彼伏,人们在其中尽情地挑选自己喜爱的商品。从服装鞋袜到日用百货,从零食小吃到电子产品,应有尽有。
  吆喝到凌晨一两点,人声渐渐降了下来,只见的哥三五成群在夜市街边点上几道菜,喝上几杯酒,为客少人乏的夜晚提一提精神。
  济南的夜市是从地摊开始的,明清时,热闹的院前街、天地坛街、东西刷律巷、南门舜井街及大明湖附近有些摆摊设点的商贩,现在,这些地方大多已经进行了改造,夜市也换了地址,济南人的夜市情结却没有变。
  “东西便宜,品种又多。虽然有时候不是为了买什么,但是还会和朋友出来逛逛,就是夜市的这种氛围,”山大的学生小李称,“夜市哪怕各种声音嘈杂,但就是能给人放松的感觉。” 

五三惨案的警报声,伴随济南十七年
  5月3日这天十点,济南上空如期响起了防空警报。先鸣36秒,停24秒,反复三遍;又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再鸣15秒,停10秒,鸣5秒,停10秒,反复三遍;最后连续鸣3分钟。肃穆中夹杂着悲伤,仿佛空气都凝结了。
  “发生什么事了吗?”在济南读大一的小李不免感到紧张。旁边的济南同学告诉她,警报声是为了纪念济南的五三惨案,从1999年开始,每年这一天都会鸣响。
  警报声把人们的思绪带回87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达到分割满蒙、侵占中国东北、华北,进而吞并整个中国、控制亚洲的险恶目的,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于5月3日出兵山东,进占济南,对北伐军和济南市民进行残酷虐杀。
  时任国民党政府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在与日军交涉时愤而抗议,日军无视国际公约,将蔡公时等17名外交人员捆绑,割去蔡公时的耳朵、鼻子、舌头和眼睛,在对日军“中国人可杀不可辱”的怒斥中,17名中国外交官被残忍杀害。据调查,五三惨案中国军民死亡6123人,伤1700多人。
  “每次听到警报声,我都感慨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75岁的刘树林依稀记得上世纪40年代日本投降前济南街头的情景。“那时候马路上有很多尖锐的铁丝网,堵在路上,这条路就不允许通过了。只有四五岁的我常在恐惧中度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