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与境界
——有感于丝瓜藤与肉豆须的纠结□刘汝果山东大学出版社签约作家
2015年06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父亲和儿子,看到的是同一个景象。
  可是,儿子看到的是“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而在父亲眼里:“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儿子只看到过程,想要理顺藤与须,做的是过程控制;而父亲要的是结果,追求的是目标管理。
  可见,眼光不同,境界也大不同,不同的眼光看到不同的期望和结果:
  有人路过建筑工地,问三个砌砖匠在干什么?第一个瓦匠回答:“我在砌砖。我要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第二个瓦匠回答:“我在垒墙,我能做最棒的瓦匠工作。”第三个瓦匠回答:“我正在盖一座雄伟的大楼。”
  第一个瓦匠自我期望值太低,缺乏自我启发的自觉和自我发展的动力。而第二个瓦匠自我期望值过高,有点好高骛远。第三个瓦匠的眼光、目标才真正与团队目标高度吻合,既现实又有理想,是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儿子与父亲的知识和阅历都不相同,所以才有不同的眼光,即使都是年龄相仿的人,眼光和境界也不一样。实际上决定眼光和境界的是能力:儿子感到困惑,是因为眼光短视、能力有所欠缺。三个抄写员的故事就很有意思:
  国学大师黎锦熙民国头十年在湖南办报,有三个人帮他誊写文稿:第一个老老实实抄写,错字、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一直默默无闻;第二个对每份文稿都认真检查,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后来此人写了歌词《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其余随手扔掉——此人后来建立起以《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的新中国,他就是毛泽东——三个人眼光、能力不同,出路迥异!
  还是回到“丝瓜藤与肉豆须”的纠结,实际上既是“眼光与境界”的纠结,也是“能力与实力”的纠结,还是“思路与出路”的纠结:正如海尔的名言“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眼光和境界,有天生的禀赋原因,但更多的是后天的磨砺:因为有了思路,还要坚持付诸于艰苦的实践,才有可能最终实现梦想。
  1980年上映的《火的战车》被誉为最伟大的体育励志电影,讲的是1919年剑桥大学新生亚伯拉罕,立志成为第一个犹太人奥运短跑冠军!他与苏格兰的利德尔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在1923年伦敦全国运动会,利德尔获得冠军,亚伯拉罕落后两码,看到与对手的差距有些气馁。在女友西比尔、教练穆萨比尼的鼓励和帮助下坚持下来,在1924年巴黎第8届奥运会上,利德尔打破世界纪录夺得400米冠军,亚伯拉罕也如愿夺得100米冠军——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理想与幻想,只在一念之间,天赋超人、志向远大,还需要坚持不懈:不到长城非好汉。惟有如此,眼光和境界才会提升,思路才能最终转化为出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