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是世界足球起源地、齐国故都,有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 (资料片)
本报记者 李超
淄博已启动文化名城建设,但各景区发展没有形成合力。淄博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但是两者却没有很好结合起来,品牌景区也屈指可数。近日,市民耿女士向本报两会热线反映有些景区玩一次就不想再去了。还有市民反映,淄博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开发不充分。网友“游魂jt”通过齐鲁晚报·今日淄博微博建议:“作为世界足球起源地、齐国故都的临淄还需要深深地发掘。”市政协委员杜元刚建议,用齐文化统领旅游。
市民: 有些景区去一次 就不想再去了
“淄博就那几个景区,大多数还雷同,玩一次就不想去了,周末找个地方玩都犯难。”市民耿女士反映,淄博的景区以自然风光为主,几座山都差不多,爬了一个就不想去其他的了。
淄博的资深驴友孔先生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他说退休后没事做就喜欢旅游,但是淄博没有啥好玩的,有些景区去了一次就不想去了,而且门票还很贵。
记者了解到,目前淄博有43家A级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有,但是真正叫得响的景区却不多,自然景观以潭溪山景区、鲁山国家森林公园、原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为主,人文景观以周村古商城、蒲松龄故居等为主,但是这些景区真正的看点和玩点却并不多。
之前曾有景区负责人指出,淄博的景区在深度开发上做的远远不够,本地市民并不太喜欢到本地景区游玩。
旅游从业者: 资源来头不小 开发却不充分
目前淄博的景区基本上呈现“满天星”的状况,大大小小的景区分散在各区县,没有形成合力,而且对外没有统一的形象,大多数景区的资源没有充分挖掘。有些旅游资源来头不小,都是世界级的,比如齐文化,但是由于没有充分开发,游客没有深度体验,所以留不下深刻印象。
据了解,在自然景观方面做的较好的原山、鲁山、潭溪山等景区,在淄博比较有名,但到外地市缺乏知名度、缺少竞争力。主打历史人文景观的蒲松龄纪念馆、中国古车馆等较为出名,但开发仍不充分,没有针对游客的活动项目,吸引不到游客。
“有的景区太小,而且没有内容,从大门一眼就看到头了,这样怎么能吸引游客呢。”一名景区从业者告诉记者。
现状:开发齐文化“雷声大雨点小”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就是齐文化,这几年,淄博一直都在说要开发齐文化,但是喊了这么多年,至今也没有形成系统像样的齐文化旅游,这么好的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很多人为之惋惜也对淄博旅游表达了不满。
去年,齐古城项目被列为全省第一个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但目前仍在规划论证中。记者了解到,2012年12月,省旅游局与淄博市政府联合召开“齐文化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专家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齐文化研究、考古、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领域的十几位专家,针对齐文化旅游开发和淄博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门研讨。
记者从承建方提交的项目建设申请书上看到,临淄齐国古城项目初步预计占地约800亩,位于太公湖南侧,总投资达35亿元。项目以“齐国古城”为载体,将齐地、齐人、齐物、齐事、齐艺等各类齐文化内容进行集中展示,将齐文化载体化、旅游化、产业化,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
临淄区每年都会举办齐文化旅游节,但是每年的节日内容缺乏亮点,除了官方的重视外,对游客的吸引力并不足。
目前,淄博已经启动文化名城建设,出台了相关政策,将淄博旅游和齐文化做大做强。
市政协委员:推出齐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此前,民进淄博市委曾提出用齐文化统领旅游的建议,淄博市政协委员、民进淄博市委副主委杜元刚认为,应该将文化和旅游密切结合,用齐文化引领旅游,通过旅游吸引客人来淄博做客,宣传和推广齐文化。还要形成以齐文化旅游资源为龙头景区的多元文化旅游格局,可以把淄博打造成齐文化旅游目的地。
杜元刚认为,旅游是文化开发最重要方面,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议开发齐文化剧目等载体。齐文化留下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缺少物质载体,导致现在人们对齐文化资源的认知还不清楚。齐文化开发的市场化运作还不够,现在对齐文化的开发也具有盲目性,没有思路和方向。
他还建议,应该把周村古商城、蒲松龄故居、王渔洋纪念馆等淄博的人文景点串起来,推出几条齐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针对目前齐文化研究和开发分散的状况,应该建立起专家库,指导做好齐文化的顶层设计,全市齐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