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从网贴开始的新闻,
2016年02月1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王昱
从网贴开始的新闻,难免“真实性存疑”,之所以最终“弄假成真”,是因为它的确戳中了社会的痛点。《南方都市报》的评论《城市女和农村男故事背后的隐喻》,指出了公众对此事的焦虑,根源在于城乡之间的“鸿沟”:“在老两口的最高标准与准儿媳的最低标准之间,依然有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条鸿沟与贫困或者说经济水平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区别。”
似乎是为了回应这种“鸿沟论”,《人民日报》主张用“宽容与友善”来缓解现实的残酷:“群体与群体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哪怕鸿沟还在拉大,是否能够多一份‘以恕己之心恕人’的友善?这样,痛苦的刀刃就不会如此锋利,不至于将已经饱受身份迷失之苦的农村大学生,刺出醒目的伤疤。”
与要求“孔雀女”释放友善不同,光明网反其道而行之,把劝喻的对象对准农村出身的“凤凰男”:“真正的问题,不是上海女的逃离有没有歧视农村人,而是我们农村出身的人,为什么要有被伤害的感觉?内心强大的人,从来不会强求别人认同;相反,地方与地方之间从来就是不同的,遑论城市与乡村?”
顺着这个思路,《法制晚报》在评论《个人冲破壁垒,爱情就充满希望》中为“凤凰男”打气:“中国已经不是只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相反,更多的人对待爱情与生活,都抱着更宽容的态度,更尊重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别人的看法。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所以,一个年轻人,只要态度积极,踏实肯干,还是能被社会承认的,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有趣的是,与传统纸媒的乐观“劝和”不同,网络媒体似乎更加现实。时评作者殷国安在新浪锐见专栏上重提“门当户对”的概念:“文中的江西男和上海女,从宏观上是城乡差别,在微观上其实就是没有做到门当户对……灰姑娘只存在童话故事中。”而资深媒体人王志安更是在其微博中快人快语,称分手是男孩的幸运,“一顿饭就清除一颗未来生活的定时炸弹。”
其实,无论“劝和”还是“劝散”,都早已超出了这段故事本身的范畴,也许正如长江网时评作者宋潇所言:“怒斥‘孔雀女’、贬低‘凤凰男’的声音都是不理性的,公众习惯性的批判思维模式是无法就事论事的,同样的事件,反复出现的背后必然有其深层的机理,如果不能上升到制度剖析的层面,那说再多也是枉然。”
■投稿信箱:qilupinglun@sina.co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