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忆儿时
2016年0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郭增吉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的时候,也是大年的延续,还标志着过年的结束,因此人们对这个节日非常看重,有的地方把这一天叫作“小年”。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元宵节明月高悬的夜晚,要挂彩灯,吃元宵,赏圆月,家家团团圆圆。“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是多么的和谐美妙啊! 
  我生长在北方农村,童年时的元宵节却是另一番景象。 
  那时农村很穷,还没有安电灯,晚上黑咕隆咚的,煤油灯也舍不得点。到了元宵节,父母亲乐得奢侈,狠狠心买几支蜡烛,点在神龛前,比平时不知亮堂了多少倍。我们这儿没有在大门上挂灯笼的习惯,也许是因为穷,点不起。但是,家家都要点灯花儿。灯花儿是用绵纸剪成一沓小方块儿,把一个纸角剪成碎条状,右手拿一张一张的方块纸卷在左手食指尖上,旋转几圈,使之成为下面半圆、上面散乱像头发的形状,然后把一堆灯花放在碗里,浇上棉籽油,使之浸透。天傍黑的时候,母亲开始张罗,用筷子夹着,在神灵前、大门口、门墩上、水道眼各竖上三个灯花,一一点燃,一时间,屋里,院里,到处灯花闪闪,烛光摇曳,和天上的星星上下辉映,增添了几许神秘的气氛,犹如仙境。队里有几户军烈属,生产队长会在他们的大门前挂上一盏马灯,明晃晃的,显得很是气派。尽管天气寒冷,但我们小孩子都从家里溜出来,一窝蜂拥在灯下,仰着小脸,笑着,闹着,玩捉迷藏和狼吃羊羔的游戏。 
  我们这儿也没有吃元宵的习惯,晚上吃的是饺子。饺子的形状大体也是圆的,象征着团圆美满。元宵节还有个习俗,就是用白面捏成小葫芦的形状,葫芦里包上一个大红枣,放在蒸笼里蒸熟,我们叫它仙葫芦,家家都要拿它在神像前上供。这里面还有个小小的插曲,这天晚上,小孩子可以到村里任意一家偷面葫芦。据说偷吃了人家的面葫芦,可以一年不肚疼,所以我们总是乐此不疲。有时候一个人单干,有时候几个人合伙,到左邻右舍去偷。先推推门子,如果是虚掩的,就轻轻地托着门扇,悄悄打开,然后把小手伸进门军、钟馗和南海的墙阁窑里,摸着了就溜,一出门便大嚼起来。大多数时候是无功而返,因为主人已经收供了。有时候还会被主家发现,但都是一笑了之,仁慈地放你带着战利品凯旋。 
  再有趣的,就是放鞭炮了。母亲在神龛前上供完毕,父亲把一挂鞭炮缠在一根长棍子上,让我放,随着噼里啪啦的爆响,我幼小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然后就借着微弱的灯光,在院子里捡拾没有爆响的炮仗,然后用香头一个一个点着,“咚”地响一次,就“哇”地叫一声,高兴得忘乎所以。结果又捡了一个炮仗,握在手里,心想是哑了,谁知又突然响了,手心崩了个大燎泡,也照玩不误。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也许玩就是最大的享受了。
  岁月流逝,儿时的元宵节,留在了遥远的记忆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