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小记者探营可口可乐工厂
2016年07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7月21日,齐鲁晚报小记者采风团,走进了位于青岛崂山区的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山东)有限公司。从博物馆到生产线,小记者们与这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世界品牌,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把创新和绿色装进可乐瓶
  7月21日的青岛,骄阳似火。刚来到可口可乐大本营的我们,心情激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从一楼开始,全面了解可口可乐公司,探索可口可乐的奥秘。一楼大厅中央有两个可爱的吉祥物,它们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像是在热情招呼远来的客人,让人从心底产生亲切之感。它的旁边是一幅巨大的壁画,画中有一瓶可口可乐,一只蓝鲸在海中快活地游来游去,这深刻地体现了可口可乐公司热爱环保,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经营理念。
  走上二楼,我的眼睛从生产线上挪不开了,简直不敢相信可口可乐的生产效率会如此高、技术会那样先进。一眨眼的功夫,灌装吹塑一体化,许多瓶可乐就被输送到指定位置处理装箱了。据说,一个小时生产四万八千瓶可口可乐都不是稀奇事呢。而且每一瓶可口可乐占最大成分的水,不仅来源放心,还都是经过数遍过滤才投入生产的;每一瓶可口可乐的瓶子都是绿色植物制成,很大程度减少了污染;每一瓶可口可乐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只为让人享受最纯正的味道。
  坐在三楼的放映室,我们观看视频了解可口可乐的历史进程,思考着可口可乐的制作过程。之后,公司还组织了互动环节——环保知识有奖竞赛。每一个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同学们无一不积极参加,大家从心底里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并下定决心坚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午后的阳光似乎更加明亮,车上的我们带着知识和快乐,向回潍坊的路途进发。
      潍坊新华中学 尹晓宇
博物馆里看可乐的历史变迁
  7月21日,齐鲁晚报小记者采风团乘车前往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山东)有限公司。在这里,我亲眼看到了可乐的神奇生产过程,参观了包罗万象的博物馆,让人大开眼界。
  我们透过玻璃看到了最先进的吹灌一体饮料灌装生产线,并被它清洗、配料、压盖、检测等一系列全自动化的生产流程所震撼。随后,在导游的讲解中,我们对饮料的制作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可口可乐公司专供游客参观、娱乐的博物馆,那里陈列了可口可乐公司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形态的可乐瓶,可乐产品中各种卡通纪念品等等。在博物馆里还有很多让同学们感到新奇的事物,其中有一面墙,上面写着各个国家“可口可乐”的文字,同学们都很好奇,争先恐后地上前辨认文字,场面十分热闹。
      潍坊新华中学 李欣遥
一次快乐的探秘之旅
  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后,小记者采风团到达了神往的目的地——位于青岛崂山区的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山东)有限公司。
  参观中,最让我心驰神往的便是流水线车间。站在高处,隔着玻璃,我看到了一台台秩序井然、高速运转的银色大机器。在环视四周后,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此大的生产车间,为什么只有一位员工在打理呢?讲解员听了以后微微一笑,说:“好问题!可口可乐流水线有一套流畅的生产程序,一环扣一环,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这就是为什么仅此一人就能有条不紊。”同学们听了之后啧啧赞叹!
  “要有好的产品和高效率的工作,现代科技功不可没啊!”讲解员让我们跟她做一次深呼吸。在此期间,已有上千瓶可口可乐出生了!讲解员说:“同学们,我们的生产车间只有6度,易拉罐身是十分冰凉的,如果不经处理就输向市场,一与热空气接触,表面就会结露,十分不方便,所以,我们有一个暖瓶器。”讲解员用激光笔指向了一个大机器说:“饮料出炉后,就会被送往这里,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才会出现在你们手里。”
  时间过得飞快,临近中午,我们结束了振奋人心的可口可乐之旅。在这短短一上午的时光里,我明白了每一口的可乐,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企业的心血。那小小可乐中的大大环保,正等待着每个人去发现、传递。
      潍坊新华中学 贾寒冰
  ▼ 小记者参观可口可乐流水线。
  本报记者 孙国祥秦国玲 摄影报道
  ▲ 小记者参观可口可乐博物馆,了解可口可乐的历史。本报记者  孙国祥 秦国玲 摄影报道
  小记者在参观过程中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孙国祥 秦国玲 摄影报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