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概念频现,电影已成为资本附庸
2016年09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电影市场在今年暑期档无可奈何地破灭了,资本像一只无形的手也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那些没有艺术底线的资本大量介入,把电影变成一种资本运作和游戏,看似热闹,实则已埋下祸根。

  电影沦为金融“衍生品”
  近两年,包括基金分拆、保底发行等与电影产业并无关联的众多金融概念频频出现在影片制作、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著名电影人周铁东透露,其常见做法是,一部影片创作过程中所需的资金,都可以被打造成标准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而且相关投资方还能从股票市场坐收渔翁之利。从去年的《港囧》到今年的《美人鱼》,与金融衍生品相生相伴的影片比比皆是。
  在电影市场分析专家蒋勇看来,资本的双刃剑正在显露其狰狞的一面,这些年伴随各路资本疯狂涌入,的确让国内市场的容量由几十亿元快速跃升到四百多亿元。电影市场研究者刘浩东也认为,资本大举介入已影响到电影人的心态,“对电影生态而言,‘赚快钱’才是伤筋动骨”。
  周铁东看得更透彻:“内地电影市场飙涨是因电影生产被金融资本所裹挟,而不少资本醉翁之意不在电影,它不过是金融运作的诸多环节之一。”
  典型案例莫过于上半年爆发的电影《叶问3》假票房事件,其幕后投资操盘者正是资本市场的老手——快鹿集团。有业内人士如此分解其运作手腕:利用旗下影视公司,通过自家资金管理公司,在多半是自家的P2P平台进行融资,看起来钱是投向了影视项目,但显然几家关联公司的股价才是其兴趣点。
  “在环环相扣的流程中,你很难看到因电影而起的所谓影视项目,与艺术生产还有半毛钱关系。”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影从业者认为,如此做法只会将电影从艺术作品无限拉低成金融敛财工具,“整个套路就是某种‘圈钱游戏’,电影更像是出于融资宣传打出的一则华丽‘广告’。”
  “电影人瞬间就可以切换成金融领域的高手。”刘浩东认为,资本介入电影本没有错,但如果电影人只去思考如何联手资本获得高额回报,资本之恶就会被放大。
挤泡沫让电影远离资本
  按照目前的票房分账及缴纳税金比例,制片方的收益约占电影总票房的三分之一。比如去年内地电影市场约440亿元总票房,制片方应从中获得收入约147亿元。再刨除其中的进口片份额,国产片制片方获得的收入不足百亿元。在投资与回报持平的情形下,国产片目前制作投资额也就在百亿元以内。
  “但现在电影圈的制片投资额远超回报额,供求已大大失衡。”蒋勇认为,超常供应的金融资本并不寄希望于票房回报,而是借电影“下蛋”,从资本证券市场上谋财。在他看来,过多的“资本泡沫”已绑架了中国电影,导致电影产业走上迷途,并未推动电影产业壮大。
  而美国电影市场,就不会出现像《叶问3》这样的资本游戏。其实,作为商业融资的一种,电影项目完成融资后,理应可以追溯资金是否真正用到了电影制作上。而现在很多投资者再难查询到资金用途。“电影融资领域出现的泡沫,实际上就是政府管理上的缺位。”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正兵认为,要治理目前电影行业的融资乱象,还得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但凡管理不到位,就有人乘虚而入。
  在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看来,今年暑期档的票房滑铁卢,反而有利于挤掉那些投机的资本泡沫,“短期资本、非专业资本退潮,中国电影才能真正走上质量提升的正途。”  (陈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