鄣国:两度亡于齐国之手
2016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九龙
  三百多年前,鄣国被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太公所征服;三百多年后,鄣国又被齐国的中兴之主齐桓公所灭亡。谁能想到,昔日的敌人会成为至亲,若干年后,最为依仗的至亲却又给自己敲响了亡国的丧钟。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从鄣人咬牙切齿改姓那一刻起,终于算是有了了断。
任姓鄣国
抱错大腿被灭

  从现存资料看,鄣国主要活跃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并且最终的亡国大剧颇为狗血。事实上,在被西周王朝封国之前,鄣国先民就已经在山东大地长期生活,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不过此轮的结局也同样坎坷。
  鄣人出自任姓,历史悠久,是人文初祖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中黄帝的少子禺阳被分封到任地,因此得姓任。此后任姓直系又分出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祝氏这十个大支,章氏正是鄣人这支。
  早在商朝时期,鄣人已建立了政权,所在地点正是后来周代鄣国的都城:泰安东平鄣城村一带。商朝末年,时局动荡,鄣人因地处东方,得以幸免,但是还没等高兴几天,就招来了杀身之祸。
  西周初年,天下大封,随着齐、鲁等周朝新势力的到来,山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迎来了一轮大洗牌和大换血。在此之前,山东中东部地区的“带头大哥”是纪国。纪国是商朝东方的一个大诸侯国,资历很深,实力雄厚,一度处在“独孤求败”的状态,即使后来齐鲁崛起了,三国尚能成鼎立之势,纪国的实力可见一斑。因此商朝末年,周边小国有的选择依附了纪国,鄣国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与纪国隔着山山水水的鄣国显然错误估计了形势。齐、鲁等国虽然是后生晚辈,但毕竟有周王朝新政权作为强大后盾。姜太公封齐,遭到莱人的偷袭,险些没保住自己的都城营丘,此事对他触动很大,为了站稳脚跟,从此太公对周边的土著时刻提防,并一直谋求对外扩张。
  一个是山东新秀,一个是老牌土著,齐纪两国整日忙着博弈,纪国估计早已经把远在几百里外的鄣国忘得一干二净。于是,不识时务抱错大腿的鄣国成了政治牺牲品,很快,齐国的姜太公就携周天子余威将鄣国收入了囊中。
  鄣国灭亡后,一部分鄣人出逃,东奔到了前主人纪国那里寻求庇护,得到了纪国的慷慨收留。不过,后来随着齐国势力的壮大,纪国已是自身难保,无奈之下,这部分鄣人又与纪国人一道,南下去了江苏赣榆东北的纪鄣城。
姜姓鄣国
毁于同室操戈

  属齐之后的鄣国并没有消亡,而是成了齐国的附庸国,不过也已政权易主,有名无实,几乎与普通城邑无异。
  商朝的时候,诸侯国的权力较大,尤其是爵位的承袭制度上不算严格,国君有很大的自主裁量权,因此夺位事件不断,导致政权不稳。周朝吸取了前代的教训,制定了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形成了严苛的等级划分。宗法制度的突出作用是强调了嫡庶之分,嫡长子为大宗,庶子为小宗,体现在诸侯国里就是爵位要由嫡长子来继承。于是,姜太公之后,长子袭封爵位,是为齐丁公。
  按照宗法制度,齐丁公的嫡长子姜得毫无疑问将成为齐国的第三任国君,不过,齐丁公也不会亏待自己其他的儿子,于是便把鄣国旧地赏赐给了自己的庶子姜隐。然而,直到姜隐的儿子姜虎这一代,齐国国君才正式进行了册封,姜虎是为鄣穆公。从此,任姓鄣国摇身一变,成了姜姓鄣国,开启了鄣国的新篇章。
  西周时期,宗法制度比较稳固,山东地区的诸侯国整体上保持稳定,“国际”环境利于发展,再加上鄣国是齐国的亲属之国,自然没人敢轻易过来挑衅,因此鄣国度过了一段比较平稳的岁月。
  进入春秋时期,风云突变,弱小的鄣国灭亡已经不可避免,可是,鄣国这第二季的亡国大剧却一改第一季的“作死”画风,上演了轰轰烈烈的伦理苦情剧。
  春秋初年,齐国迎来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国君: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大刀阔斧改革,国力蒸蒸日上,很快齐国就走上称霸的道路。他先是与邻国修好,又掀起外交攻势,组织会盟,成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羽翼渐丰后,齐国露出獠牙,开始武力征伐,第一波就灭了谭、遂、鄣等小国。
  《春秋》有载,公元前664年“秋七月,齐人降鄣”。从今天眼光看,齐国灭鄣是再正常不过了,可您别忘了,齐国和鄣国都是姜姓,一个祖宗传下来的,论起来,齐桓公和鄣国末代君主鄣胡公姜祥是正儿八经的亲戚。对同族之国下手,即使放在齐桓公时代,也算不得光彩,没少招来朝中大臣的非议,“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类的帽子都扣了上来。
  不过,想着成就大业的齐桓公才不听婆婆妈妈这一套,铁了心要吞掉鄣国,一举挥师兵临城下。“小国孤危,不能自固”,鄣国哪有能力抵抗强敌,最终降附了齐国。
鄣人改姓
不忘桓公之辱

  同室操戈,被自家人欺凌遗弃,站在道德高地上的鄣国人咽不下这口气,以跟数典忘祖的齐桓公同姓为耻。为了纪念先人,不忘国耻,他们放弃了姜姓,依据原来的国名,改姓为章,从此四散各地。任姓之章和姜姓之章是当今天下章氏的源头和主体,而这两支都和鄣国有密切联系。后来的章氏不断壮大,其中一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豫章地区已经繁衍成为当地大族,显赫一时。
  鄣国与遂国相邻不远,鄣国故城位于今东平接山乡鄣城村及周围地带,大汶河北岸。故城遗址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650米,文化层中心部位目前被整个鄣城村所压,保存相对完好。只是故城的南部长年经大汶河水冲刷,剥蚀严重,东部和北部则因受当地村民生活、劳作影响,土层扰动较多。
  鄣城的地理位置优越,水源充足,周边又有大片平坦的耕地,所以在鄣国灭亡后,这里依然是附近的一座重要城邑。到战国时期,齐国将已吞并的鄣国、宿国土地合并,在此设置无盐邑进行管理,鄣城是无盐邑的重镇。
  秦朝统一天下后延续前制,鄣城一带属于无盐县管理。西汉时,朝廷专门设置鄣县,鄣城又扶摇直上,从一座普通城镇变成了鄣县县城驻地,属东平国。汉宣帝时,区划调整,鄣城降格为普通集镇。直到三国的曹魏时期,鄣城才被彻底废弃。因此,从周代到曹魏,鄣城一直是座人丁兴旺、安居乐业的城邑。
  近年来,当地村民时常在故城遗址地下50至80厘米处发现很多板、筒瓦残片和罐、瓮、盆残件。据专家考证,多数器物是秦汉时期的遗物。虽然未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但是现在依然能分辨出故城的大致范围,依稀可见当年鄣城的繁华,期待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鄣城遗址能带给我们关于鄣国的更多惊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