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刘莉莉:
不能让柳琴戏在我这一代断档
2016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莉莉,临沂市柳琴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一级演员,其唱腔委婉优美,细腻传神,表演质朴大气,成功演绎多个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代表剧目有《沂蒙情》《又是一年桃花开》《沂蒙魂》《王宝钏》《白玉楼》《牧羊圈》《樊梨花》《孟姜女》《花为媒》等。曾荣获“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全国主要文艺奖项,获得第三批齐鲁文化英才等称号。
     在不久前结束的山东戏曲青年名家全省展演中,来自临沂市柳琴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一级演员刘莉莉精彩演绎了经典柳琴戏《樊梨花》《花为媒》选段,向观众展示了具有200年历史的柳琴戏的魅力,获得戏迷们的交口称赞。作为优秀青年演员,刘莉莉的日常演出很繁忙,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我省柳琴戏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本报记者 师文静

透彻诠释“山杏”
获两项国家级艺术奖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200年来主要流传于苏鲁豫皖等地,吸收了各姊妹艺术的优点,形成了粗犷、热烈、质朴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40多岁的刘莉莉在临沂市柳琴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临沂柳琴剧团)唱戏近30年了,在柳琴戏迷的眼中,刘莉莉的唱腔委婉优美、细腻传神,表演质朴大气,塑造的人物既可开朗泼辣,又可温婉典雅,是难得的艺术人才。谈及柳琴戏的魅力,刘莉莉很是自豪,她说,柳琴戏要比吕剧花哨,唱腔丰富多样,与黄梅戏相比又高亢、豪爽,在地方戏种中属于很好听的戏。“柳琴戏是板腔体,表演起来有板有眼,声腔柔的时候很柔,高亢的时候又很响亮,唱腔特别有魅力。很多观众觉得柳琴戏的发音接近普通话,很容易听明白,也增加了对这个戏种的好感度。”
  刘莉莉于1986年正式进入临沂市柳琴剧团,唱、念、做、打深得其父——临沂市柳琴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刘俊华的言传身教,基本功扎实,嗓音条件也好,一直是剧团的骨干。但其艺术生涯真正开花结果,还源于临沂市柳琴剧团倾力打造的革命历史题材现代戏《沂蒙情》。该剧取材自“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刘莉莉饰演抗战中舍小家顾大家的沂蒙红嫂山杏,她塑造的性格坚韧、执著奉献的山杏感动了很多人,也让她收获了“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两项全国主要艺术奖项。
  谈及《沂蒙情》,刘莉莉称,这部戏可以说是剧团为她量身打造的一部戏,当年搬上舞台时充满了挑战,现在回头看,它俨然成了自己的代表作。“导演梅晓、编剧王新生对《沂蒙情》倾注了很多心血。‘山杏’能获得这么多大奖,也是导演和编剧一手打造出来的。有了好导演、好编剧,再加上好的团队,《沂蒙情》顺理成章成为精品。”
  在山杏这个人物的刻画中,刘莉莉有很多突破。“导演想用柳琴戏打造一个红色题材的现代戏。为了避免出现很多现代戏‘话剧+唱’两张皮的情况,导演将山杏定位成一个在舞台上载歌载舞的角色,需要演员声腔和肢体表演都得非常出色才能驾驭。为了能让观众在山杏一出场就入戏,我多次去沂南采风,跟‘沂蒙六姐妹’的后人交谈,寻找诠释角色的感觉。”刘莉莉称,在剧中山杏的戏份非常多,介于古装戏的花旦和闺门旦之间,既有活泼的一面也有稳重的一面,最终她将山杏生动地立上了舞台。如今,《沂蒙情》已经演出了280多场,刘莉莉的“山杏”深得戏迷的喜爱。
多艺术门类汲取优点
形成自己的柳琴特色

  除了有扎实的基本功、天赋的好嗓音,刘莉莉也特别善于学习,刻苦钻研柳琴戏表演和演唱技巧,在多年的柳琴戏表演中,刘莉莉从其他戏种甚至美声、民族等声乐唱法中汲取了不少养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 
  “很多观众听我的戏都能听得很明白,这是因为我坚持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唱得清清楚楚。我也对年轻演员说,唱戏就要吐字清楚,不能满嘴‘鸡鸭鱼肉’什么都有,让观众听着着急。”刘莉莉告诉记者,她自己琢磨、摸索出的一套演唱方法,“可以形容为嗓子的位置处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间,但是传统的柳琴戏演员是不这么唱的。传统演员多用大本嗓,两个小时唱下来非常累。我的唱法,大嗓小嗓分不出来,能完美地与柳琴戏各种拉魂腔相结合,唱着也不累,很多专家听了说我是中间嗓”。
  刘莉莉说,演了280多场《沂蒙情》,她场场都是真唱,从来没有对过口型,而且每次高强度演出,她都能很好地完成。“每个人的声线不一样,发声方法和唱腔味道不同,所以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去表演,唱法上要寻求突破,但是也不能丢掉传统,柳琴戏的传统唱腔还是要很好地传承下去才行。”
  除了在柳琴戏发声上的突破,在舞台表演中,刘莉莉也不断汲取泗州戏、评剧、黄梅戏的一些长处。“柳琴戏在安徽被称为泗州戏,泗州戏有一些很好的唱腔,我在平时的表演中也会运用。我平时喜欢唱评剧、黄梅戏、越剧,这些对我都有帮助,博采众长多了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刘莉莉不仅在现代戏中突破自我,在《樊梨花》《花为媒》《白玉楼》等传统戏曲中,也尽力发挥自身的表演特色,其表演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戏迷们看得过瘾自然不吝夸赞。
小剧种出精品
年轻观众也喜闻乐见

  作为地方小戏种,临沂市柳琴剧团常年下乡在农村演出,近十年来柳琴戏的发展有了新气象。2006年,柳琴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为更好地保护、发展柳琴戏并整合资源,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成立。刘莉莉说,近年来柳琴剧团正在解决人才断代问题。她常年在剧团里给年轻的演员们指导表演,她帮团里带的两个年轻演员,在今年的“红梅杯”比赛中分别喜获一、二等奖。
  很多观众大赞柳琴戏好听,刘莉莉透露,其实,柳琴戏的唱腔很难掌握,这个戏种很难学。“传统柳琴戏基本没有曲谱,戏中的花腔多,自由调也多,每个演员都可以自由发挥,但是要想做到张口就来,还得深谙柳琴戏繁复多样的声腔,有深厚的功底才能唱出味道。”正因难教、难学,刘莉莉更觉得自己在柳琴戏的传承上责任很大,“我一直有种想法,就是决不能让柳琴戏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断档,一定要将柳琴戏传承下去,真的在我们手中断了,我们就是罪人了。”
  提到柳琴戏当下存在的最大困境,刘莉莉认为剧团遇到的问题也是很多小戏种的最大问题,就是“剧本荒”。“很多山东年轻观众说,之所以喜欢上柳琴戏是因为看了现代大戏《沂蒙情》。《沂蒙情》将柳琴戏的大气和创新突破全部呈现出来了,它不是纯粹的老腔,音乐舞美又做到了极致,年轻人说像看了一场高质量的歌剧。但是像《沂蒙情》这样的好剧本是不常见的。”刘莉莉称,传统小戏种有好剧本也能打造出精品之作,“但是我们感觉还是缺剧本,剧团也一直在找本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