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里的歌者胡杨 □张瑞云
2017年0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当地人用胡杨制作的独木舟“卡盆船”
  胡杨的形态、神态千变万化
  胡杨树像披着洁白的纱在晴空里缓缓起舞
  《千年悠音:大漠里的歌者胡杨》 张瑞云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在翻看挑选胡杨照片的时候想到,我拍摄过的胡杨只是这个群体的一小部分,在中国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在大漠深处,在戈壁河滩,还有着各种各样的胡杨树在顽强地生长着。几百年,上千年,它们不屈不挠,适应着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维持着群体的生存、延续。我不能一一拜会,深入领略它们的风采。可是,就我看到目前的野生胡杨林生存状况,大同小异,总体上不容乐观。水土流失,生态恶化,胡杨林面积正在逐渐减少是不争的事实。不到一百年,世界上的胡杨林消亡了一半还多,一百年后胡杨林还会有多少呢?想到这,就有一种怅然若失、无可奈何的感觉。在新疆木垒的胡杨林区,夕阳西下,余晖涂在一棵粗大、干枯、扭曲的胡杨树上,我驻足在它面前,刚才拍摄时的兴奋全无,一种伤感突然而至,眼睛湿润了。这是多么顽强的物种,多么伟大的一种树木!在气候条件恶劣的戈壁大漠,在几万年的进化中,胡杨树不屈不挠地生存发展着。它们寻水而居,随风迁徙,独立个体活着千年,枯而不倒千年,倒而不腐千年。可是,无论它怎样顽强和伟大,怎样执着和应变,都改变不了逐步衰亡的命运。这是生命的必然结局?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如此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农田、水库,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人类活动的痕迹割裂得支离破碎。
  不管怎么说,人类和其他生物在地球上共同生存,拥有一样的时空,本应和平相处,彼此尊重。可是,人类时常自作聪明,利用科学的手段,过度开发生存的空间,过度满足生活的需要。可怕的是,总有一些不劳而获、衣食无忧的人不懂得包容、尊重,自恋自私,贪得无厌,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不仅为私欲侵害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甚至连同类也侵害算计。大象、犀牛、老虎等珍稀动物正在遭受猎杀,花梨木、沉香木等珍稀植物被乱砍滥伐。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人类周边物种的灭绝,也会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当下,许多动植物的生存需要人类的关照和保护,这不仅体现着人类的智慧,还应和了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
  独自爬山的时候,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时常会想起一句话: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人愿意思考、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智慧。人类不断发展进步,应该远离愚昧和无知,以科学的宇宙观去观察判断,做出有利于群体发展的行为。我喜欢胡杨,是一种主观情绪。它们的世界怎样,它们的生存如何,只有它们自己知道。我只是在观察之后,觉得胡杨是树中的另类,是树中的活化石。祝愿它们在地球上的荒漠之地,在远离人类的地方,在气候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长期生存下去,遵循着生命的旋律,放声高歌,多彩多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