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手机放不下——
是什么占据你的内心
2017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舒 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我们多么离不开手机
  《新周刊》刊发过名为《放下手机,立地成佛》的文章。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物和性是深种在人类内心深处的两种欲望,而在今天,能让人们丧失抵抗力的东西显然应该再添上一样:手机。
  德国数据统计公司最新调查显示,中国人每天刷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巴西。如果按每天清醒16小时计算,国人平均一天要看150次手机。(6月26日《中国日报》)
  《你充满电了吗?》一书中有项研究调查了15万智能手机用户,发现这些设备平均每天被解锁110次,晚高峰时期,被调查对象平均每小时要查看9次手机。因为干扰,我们每天平均损失了28%的时间,而每看一条信息,我们都需要67秒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手机正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App层出不穷,吃喝玩乐、衣食住行、读书、交友、理财、健身,等等。很多人对手机既爱又纠结,一边抱怨它浪费时间、影响身心,一边手不停歇、目不转睛地刷屏。有几个段子,形象地展示了日常生活中,手机已是怎样攻城略地、如影随形:
  曾经网海难为瘾,除却手机皆浮云。
  一机在手,天长地久,机不在手,魂都没有,我终于明白什么叫机不可失了!
  做人难,放下手机更难。
  ……
  而拿起手机放不下的案例,频频发生:
  7月2日,重庆市35岁的何女士发了一条朋友圈,晒出11岁女儿的一篇暑假日记,日记写满“控诉”,记录了女儿与父母相伴的这一天,父母机不离手,女儿被忽略,“他们说我是他们的宝贝,但我现在觉得手机才是他们的宝贝……”(7月5日《重庆晚报》)
  近日,江苏宿迁沭阳县梦溪公园,一个15岁男孩因走路玩手机,一脚踏空掉进湖里。落水后,男孩挣扎了一会儿,但周围没人经过,不一会儿就沉入湖底。等第二天晨练的市民发现时,男孩早已溺亡。(7月10日《南方网》)
心若放下手机才会放下
  掏出手机不需要理由,放下手机却有千般不舍。不禁让人深思:对于手机“拿起放不下”,甚至出现无手机焦虑症、手机依赖症的人,是什么占据了他们的内心和头脑?是注意力被各种新奇好玩所吸引,还是大脑被海量的信息所超载,或是屈从于变幻莫测的互联网?无法一概而论,但放不下手机,呈现的状态是精力涣散,难以专注,不善思考,时间被碎片化。透露出的意愿和特质是:需要被关注,寻求存在感,缺乏安全感,有窥视欲,有表现欲,喜欢秀,喜欢攀比,希望取悦于人,抑或自卑胆怯,个性封闭,意志力匮乏,难以自律。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一书的作者特奥·康普诺利认为,放不下手机是因为我们有本能的缺陷,大致列举为:我们是天生的条件反射动物,热爱眼下的满足,容易养成习惯,倾向于快速反应,对危险十分敏感,天生好奇,热爱兴奋感,追求确定性,需要归属感,被相当神经质的感觉驱动。看看,是不是每一条都戳到了心里。
  对于如何克服缺陷、放下手机、保持专注,康普诺利给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彻底离线。抽出固定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 第二,批量处理,尽量减少切换次数。第三,恢复正常睡眠。充足的睡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思考。第四,科学应对负面压力。另外,还有些小的技巧,譬如屏蔽条件反射的“巴甫洛夫铃声”,习得延迟性满足。训练专注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好习惯,抑制坏习惯。保持平和心态,循序渐进地扩大现实体验等等。
  放眼全球,还有各种脑洞大开的应对之道:为了让顾客找回用餐的初衷,专注享受美食,不少意大利餐厅规定顾客进餐馆时,必须把手机放在门外的更衣柜内;韩国针对青少年专设“戒网瘾学校”,限制上网时间,组织跑步、骑马等团体活动;很多法国人将智能手机换成只能发短信、打电话的老式手机,关掉无休止的消息提醒;在美国帮助戒除手机上瘾已经成了一些机构的新业务……
  哈,总会有人感叹,“我们看似懂得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知易行难,所以谨记一点:态度的改变是所有改变的根基,改变头脑里的认知,从内心迸发强悍的力量,技巧才可用,行动才可行,才能让手机拿得起、放得下,“物为人役”而不是“人为物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