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咖紧追内容付费大潮
想做个文青得舍得买单
2017年1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随着内容付费大潮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文化人赶起了潮流。近日,电影学者戴锦华、民谣创作歌手胡德夫、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等一批文化人都推出了付费内容,为不同口味的文青们送上了独家炮制的文艺大餐。最近半年来,不少收费内容非常受文青们欢迎,有的节目上线一个月用户订阅就超过10万。这说明,独具特色的精品文艺付费内容市场潜力不小。

  本报记者 师文静     

文化人和文青们
集体落入人间烟火

  在知识付费的大潮中,最先推出的多以人生励志、经济、职场类等内容为主,随着知识付费潮流的出现,文化人也纷纷加入,花几百块钱为自己喜爱的文化偶像买单,成为文青们的新标榜,文艺大咖和文青们集体落入人间烟火。
  “坐在自己的窗前,一个人也没有,就自己对着话筒,窗外可能是夜色或者人来人往……坐在那里安安静静一个人说话,很多心里话就能说出来了。”这段诗意的描述出自高晓松之口。最近,高晓松在《矮大紧指北》中畅聊电影、历史、音乐及圈内的朋友们,价值199元的节目上线后,一个月订阅用户达10万。台湾文艺大咖、诗人、作家蒋勋的《蒋勋细说〈红楼梦〉》《蒋勋讲中国文学三部曲》等内容也卖得如火如荼,有的节目播放量以“亿”计算。《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等文化节目的持续火爆,让很多文化大咖纷纷试水,抢夺文青市场。
  近日,电影学者戴锦华解读电影的《52倍人生》上线,在文青圈引起不小反响。该节目甚至请来了著名影评家毛尖做推广,让电影爱好者们纷纷心甘情愿掏腰包。“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民谣与台湾故事——胡德夫的音乐时间》、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叶嘉莹的《以乐语教国子——叶嘉莹古诗词吟诵课》、著名作家张大春的《张大春细说三国》等付费内容也非常受欢迎,播放量都以数百万计。
  两年前,这种境况是互联网内容生产者无法想象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内容付费,也证明了精品文艺有着强大的需求,生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内容仍是核心竞争力,有着强大的市场潜力。
为优质内容付费
填补信息恐慌

  在当下的知识付费潮中,卖得较好的包括个人成长内容以及品位提升、娱乐消遣相关内容三大类别。前者最多,多以技能培训为主,教的是“术”。而文艺、文化大咖们主讲的内容则主打文化品位提升,谈电影、音乐、绘画、古典文学等,多数用户收听、收看时的心态是消遣地听文化大咖们娓娓道来,主要汲取的是“道”。后者不仅知识充足,还有更深层次人文素养的修行。
  那么,为什么文艺大咖及付费节目制作者就认定文青们会买单呢?这其中的深层次因素,或许高晓松说的有一定道理。在新节目发布会上,高晓松说:“‘文青’是个螺旋上升的群体。在大家都特爱挣钱的时候,就特别鄙视这个群体。后来在经济情况好了之后,大家发现并不是有了车、房、股票就够了。罗振宇在教你变成富一代,这事儿我不行,但我可以教那些已经富裕了的人和富二代们,有钱了该怎么生活,怎么变得有趣。”
  网友们则在内容付费大潮中各取所需,但对于花一顿饭钱来买文化名人有品质的节目都觉得很值,因为这儿有逸闻轶事、文学知识、历史解读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比如有网友说:“得到知识就应该付出,高晓松替我们读书,替我们走遍世界,这都是精神食粮,花点钱不会差。”有的网友则认为,普通人读经典、看电影也是需要学习的,需要有理论支撑,电影美学、文艺理论这些能提升审美能力的内容,都能在戴锦华、白先勇等文化名家的付费内容中获取,这让接触文化名家的思想越来越方便。
  当然,无论是文化人紧跟知识付费的大潮,还是年轻人舍得掏腰包付费,这背后都离不开阅读与获取知识渠道的巨大改变。“80后”已经到了“让生活变得有趣”的年龄,也有了一定支付能力,而“90后”“00后”,更习惯也更愿意为网络知识付费。在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特点突出的当下,有名人效应的、系统的文化内容,更能满足文青们的需求。
  不过,目前的文化大咖付费内容,有非常优质的内容,也有些内容并没有大家想象得好。如,有些文化大家的付费内容,纯粹是高校教学的结集,内容不够独特,没有特别强烈的针对性;也有的文化名家解读太过私人化,过于啰嗦繁琐,让受众不习惯。专栏作家韩浩月认为,大众热衷为内容付费更多是寻找存在感、填补信息恐慌的一种安慰。“在付费用户度过了一段时间的信息恐慌之后,厌烦感由之产生,‘为知识付费’就会走到尽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