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报告厅130场讲座一部“微型文学史”
在文学生活馆听讲座
2017年1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学生活馆“经典讲座”现场
     130余场讲座,3万观众现场倾听,百万观众在线收看……从2013年底至今,几乎每一个周五晚上,都会有一群文学爱好者聚集到山东大学一间普通的报告厅。在这个叫做“文学生活馆”的地方,讲台上轮番站过长江学者、高校校长、大学教授,还有热爱文学的中学高级教师。而讲台下自愿来听讲的,无论是白领高知还是普通打工妹,无论是白发老者还是稚嫩孩童,在那两三个小时里都把自己变成了学生,在一位位名师的带领下畅游文学时空,轻轻掸去心灵的尘土,在真挚之美中安心休憩,获得滋养。
>> 讲座上的头脑风暴 学界大咖纷至沓来
  “有文这样形容嵇康之美,‘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大家想一想,现在要拍一部魏晋时期风流人物的电影,哪个演员能演嵇康?”
  一个周五的晚上,山大附中高级教师赵克芳在山大文学馆开讲《世说新语》,这个问题一抛出,便引起台下热烈讨论。讲座过程中,济南市民韩玉国一直举着DV拍摄,孩子有事没来,让他拿录像回去“补课”。令观众毕文婕兴奋的是,听完讲座儿子高朔晨第一次主动要求买课外书来看。即使讲座已经结束了一个小时,还有观众意犹未尽不愿离去,甸柳一中的一名男生当场做诗要念给赵克芳听。
  文学生活馆被山大人亲切地称为“馆子”,它是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年创办的公益性文学经典传播平台,由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温儒敏担任顾问,新闻传播学院谢锡文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管理运作。最初它还是一个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搭建的调研平台。一位首席专家、一个国家重点课题、一支科研团体,2013年至今,文学生活馆已经举办了130余场讲座,3万观众现场倾听,百万观众在线收看。
  讲台之上,从长江学者、高校校长到大学教授、中学高级教师,精彩讲座一场接一场。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还吸引了北大中文系教授吴晓东、人大文学院副院长徐建委、北师大长江学者杜桂平等一批学界大咖加入。
  对于文学馆发出的邀请,谢锡文很感激主讲者们的热情应答。像赵克芳老师给“馆子”带来了近十场讲座;曾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山东大学副教授吕玉华现居北京,家中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依然多次给济南观众带来文学盛宴,讲座完毕再匆匆乘高铁回京。而著名作家、百家讲坛主讲人魏新来讲“古人年少时”那天,因为之前还有几场活动,为了节省时间,连饭都没顾上吃就踏上了文学生活馆的讲台。
  “观众对文学的热情和渴望,就是讲师们最大的鼓励。”谢锡文常会被这样的情景打动。山大教授廖群讲《山海经》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背着水和干粮,下午四点多就从济南西客站赶来。他幼时从鲁迅讲常妈妈的故事中听说过《山海经》,一直想搞清楚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听完那场窗外春雨飘洒的陶渊明讲座,一个孩子把他独特的感悟告诉母亲:“田园不仅在自然里,人的心里也有田园。”

>> 抢座堪比淘宝秒杀 设置闹铃分秒必争
  面对老人小孩求知的目光,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开军坦言,自己刚站上这方讲台,心中总有怕观众听不懂的焦虑。他在讲梁启超时发现,梁氏家族中的能人以及和济南的关系这段,收到的反馈最多。一场场讲座下来,讲师们总结出经验,选题贴近大众,内容有趣味性,或能打动人引起共鸣的,讲座效果更好。
  文学世界如此博大精深,文学生活馆要讲些什么,怎么讲,谢锡文的团队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从文学经典出发,古代文学按照“一个朝代一部经典”,现代文学按照“一个作家一部经典”,外国文学按照“一个国家一部经典”的脉络循环往复,百余场讲座下来已然形成一部“微型文学史”。
  一个文学讲座竟引起如此大的轰动,这是谢锡文最初想象不到的。刚刚毕业的山大数学院学生丁华健是文学生活馆的“技术总监”,从2013年12月6日第一期讲座开始,他见证了“馆子”的茁壮成长。他回忆,刚开馆时,来的人不多,座位也没限制。没想到几期后观众激增,出现了严重的抢座占座现象,“我们就给座位排上了序号,实行网上预约,还专门开发了识别IP报名和利用微信登录报名等限制条件,规定按号入座”。再后来,报告厅的120个座位不够用,又购置了80个塑料板凳,放置在过道和讲台旁。
  在山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盛建杰的手机上,一直保存着一个特别的闹钟:每周一晚上八点半,这是每周“馆子”公布预约链接的时间,抢座场面堪比淘宝特价商品秒杀。连续几次“手慢无”的经历让来自马来西亚留学生谢依伦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文学讲座的热门程度。
  丁华健发现,除了在校生,起初是初中生和家长来听讲座的比较多,讲座信息在不少济南家长群里迅速传开。“到运营一两年后,吸引了不少理工科学生和社会人士,这是个好现象,是大家对‘馆子’的认可。”
  教室里的空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了,除了打开其他几间教室通过大屏幕同步直播讲座外,文学生活馆还开设了QQ群、微信公共平台、网络直播等线上平台,同步播出文学经典讲座。每次讲座结束后,都有专门的志愿者整理录音、视频并上传至网络。
  谢锡文还发现,线上的文学讨论比教室里更热闹,在上千人的QQ群中,逐渐涌现出了“意见领袖”。资深会员戚利不仅总结概括能力强,而且打字快,每当他抢不到票,或去不了现场,就会在家中一边收看视频,一边在QQ群里用文字直播,引发群内成员对讲座的热烈讨论。

>> 跨专业转投文学阵营 在文学中看到自己
  文学的独特魅力也在不知不觉改变着年轻人的人生走向。谢锡文笑着说,她的几个新闻专业学生都转投文学阵营,考上了中文方面的研究生。
  盛建杰曾是山大新闻专业学生,大二时初识文学生活馆后,她心中文学的小火苗被吹得越来越旺。一个学期的讲座听下来,她像一位异常干渴的旅人发现了一片绿洲。令她记忆犹新的是山大副教授史建国的“王安忆《长恨歌》”。“这是我很早就读过的一本小说,看小说时我只叹息着王琦瑶的结局,却不理解作品的内涵,而史老师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原来王琦瑶是旧摩登的代表,所以她必然会死。”盛建杰说,那次讲座后,更加坚定了她跨专业报考现当代文学的决心。如今她已经是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了。
  文学讲座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谢锡文分析,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读书会很多,但大学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却很少。在百姓心中,走进山大听讲座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此外,文学经典本身更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
  赵克芳感慨,现代人的心中有很多心结打不开,而文学能让人在生活奔波之余得以休憩,体味其中的美、丰富和对生命的滋养,反观一下日子是否值得像现在这样过。
  志愿者们的热心也让谢锡文备受鼓舞。文学生活馆的志愿者来自于校内外不同职业,有中学校长、大学教授、公司高管、法学硕士、医学博士、纳米材料专家……而在这里,他们是接送讲师的司机、音响设备的维修工、网络程序设计员。
  谢依伦就是热心志愿者中的一员。在远离家乡的谢依伦心中,文学生活馆中的那盏灯火有着别样动人温暖的光彩。“文学生活馆中不仅有知识,还有家的味道。”他看到有些父母带着小孩赶着来听讲座,直到暮色沉沉方谈论着文学话题满足离去。“看着一家人来听讲座太羡慕了,这是很好的家庭聚会。所以当我太太和孩子来到山大时,我也带着他们去听了场讲座,记得那次讲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被文学滋养过的家庭生活的确更美丽。山东建筑大学教师孔敏带着上初中的女儿几乎听完了每一场讲座。听完“折梅煮酒话三国”那期讲座,她和同来的邻居聊到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记忆,妈妈们对孩子说:“将来你们长大了,也可以给你们的孩子们讲讲你们小时候,妈妈们抢座带你们听文学讲座的美好记忆。”
  赵克芳说,很少有人会完全拒绝文学和艺术,但需要有人把普通大众内心的这种热爱点燃。
>> 文学基因不能忘却 领读经典需要窗口
  这样的图景我们一定无法忘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钱买书,读书风气却很浓。在大学里,《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书籍便被撕下来,每天贴几张到布告栏上,同学们像看连续剧般,每天簇拥在布告栏前读小说,一两个月才把《青春之歌》读完。
  身为山大83级中文系学生的谢锡文,还依稀记得当年山大的文学气息之盛,文学院基本每位老师都开讲座,袁世硕、孔范今等先生的讲座为山大文学的通识教育营造了极为浓厚的氛围。当时青年人对于文学阅读的热情,以及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当下的年轻人很难想象的。
  每次讲座前,文学生活馆会向听众发放一份关于本期讲座内容的问卷,这些调查为学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文学生活”调查研究的第一个子课题就是“当前社会的文学阅读和接受调查”。然而调查结果并不乐观,从阅读时长来看,作家每天的阅读时长最长,每天阅读文学书籍时间在1小时及以上的占85%。其次是大学中文系学生,但每天阅读两小时以上的仅占23.3%。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某小学的调查。一年级学生在“您喜欢阅读吗”这个问题上仅有21%的学生选择“十分喜欢”,有3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阅读,甚至有2%的学生选择了“讨厌阅读”。
  山东大学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温儒敏说,希望通过文学生活馆这个窗口,面向社会传递大学、研究机构里面对文学研究的成果。当把文学研究从“内循环”引到“外循环”模式以后,也希望通过文学生活馆的服务,了解普通市民读者对文学的消费、接受、理解的情况,形成对流。“现在网上媒体的影响很大,里面的信息很大一部分是臆造的或者博取眼球的,产生了集体无意识的焦虑,这与信息量过大,来不及过滤有关。”
  在温儒敏看来,现在虽然读书更为方便,但已经很少有人有耐心完整读完一本书。领读经典,就是让人们多读一些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既要借助网络时代便利的优势,又要防止思想上、阅读上的碎片化、肤浅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