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照亮的人生
2018年09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晓
  在城市,月光往往被人忽略。城里的月光,在高楼与灯火中黯淡了。即使是中秋,又有多少人像苏东坡当年那样望月呢?
  我来城里二十多年了,每一年中秋,无论天上是否看得见月亮,我都要习惯性地抬头,看一看那轮如约而来的明月。
  我家楼下的街对面,有一家夜市小卖铺。每当夜幕降临,我路过小吃摊,总有热气腾腾的饺子香气飘来。他们来自乡下,因为女儿在城里的重点中学读高中,夫妻俩便把农田交给亲戚耕种,在城里租了房,靠经营小吃摊维持生活。最初,他们的生意门可罗雀,两口子穿着粗布衣裳,站在小摊前,向每一个路人傻呵呵地笑着。然而,生意却依然不见好转。有一天路过,我坐下来第一次点了他们做的蒸饺。咬了一口,馅太咸,我皱了一下眉。然而,我又不好明确给他们指出来。我笑着说:“你们真是舍得放盐。”夫妻俩有点尴尬地冲我笑了。
  后来,也许是两口子突然明白了这一点,女的便到一个专做饺子的餐馆里打工,悄悄学习做饺子的手艺。男的在街上摆起了擦鞋摊,他笨手笨脚地给顾客擦鞋,每擦完一双,就会微微欠起身说声“谢谢”。而当他收下两三元钞票时,便会轻轻地塞进一个乡下带来的小口袋里,慢慢地裹上一层又一层。
  不久,妻子学成归来,他们再次在原地撑起了小摊。这一次,他们的生意很快好起来。男人额头上的皱纹舒展了,女人的脸色也像那刚出笼的蒸饺一样荡漾着喜气。我依然常常照顾他们的生意,还邀约几个朋友一同去品尝。同他们渐渐熟了,每次去小吃摊,男的只要有空,便会同我亲热地聊上几句家常话。从他的话语里,我能感受到,一个乡下人步履蹒跚来到城里,通过自己的辛劳谋得衣食后的幸福和满足。
  每当这个城市在深夜里响起一片呼噜声时,我就会想,那对夫妻这时才收拾好摊子,挑起担子,在昏黄的街灯下,踏着歪歪斜斜的影子一身疲惫地回到他们那蜗牛壳一样小小的家。在深夜,有时候我也会伸出头去看街对面那一片小小的灯火,心里就会浸透一片湿润。多好的一对夫妻啊。和他们熟悉以后有了交往,他们还常常从乡下给我捎回一个长得憨憨的冬瓜、一块熏得油亮的腊肉、几节沾着泥土的藕,这些乡间的食物总会让我把故乡一次一次迁移到心里。
  然而,有一年中秋之夜,小偷闯进了他们家。当他们挑着担子凌晨回到家,男人去抽屉里找牙膏时,才发现他们辛辛苦苦攒下的一万三千元没了影儿。那年我是八月十七从外地开会归来才知道的。我坐在他们的小吃摊上时,夫妻俩几乎是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这件事,要知道,那是他们多少次熬更守夜的收入啊。男人轻轻呷了一口酒,对我说,说不定那人家里也是要急用钱实在没办法了,唉,只要真能救急,我们也安心了。他说这话时,像是自言自语。女人则告诉我,在成都读大学的女儿因为成绩优异又得奖学金了。说完,便咧嘴笑了。
  那个夜晚,我一直陪着他们聊天到收摊,直到看着他们夫妻俩挑着担子消失在小巷的尽头。此时已是子夜,月亮踱至西天,这一片月光,突然把我一直灰暗的心照亮。
  回到家,我打开电脑,在窗前的月光中静静地听许美静的老歌《城里的月光》:“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看透了人间聚散,能不能够多点快乐片段……让幸福撒满整个夜晚。”子夜轻飘的歌声中,我眼前的月光中腾起一片白雾。
  在一双双磨炼得很世俗的眼睛里,这样的月光常常被我们怀疑或忽视。然而,这一对在城里如蚁生活的夫妻,他们一直生活在美好的月光下,即使天空中没有月光,那月光也会流淌在他们世俗的生活中,把世俗的生活照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