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旧影新照·寻找甲午国耻的历史底片”系列报道之二
刘公岛的前世今生
  • 2011年03月10日 作者:
  • 【PDF版】

    刘公岛市街及同港内诸船舰集合图的新旧照片。

    刘公岛电灯台东南高地处之东南尖炮台远景(旧照)。

    刘公岛电灯台东南高地处之东南尖炮台远景(新照)。

    威海卫港刘公岛信号台及电灯台(旧照)。

    威海卫港刘公岛信号台及电灯台(新照)。

    文/片 本报记者 高洪超 本报通讯员 蔡润连

    —座岛的得失,能关乎—个千年古国的近代命运,所谓“同种同文”的黄皮肤、黑头发兄弟会由此挣扎于“狩猎场”长达半个世纪,而且余波至今。这座小岛就是刘公岛。

    世若棋局,岛如棋子,体量虽小,却关乎全局。3.15平方公里的刘公岛,旧影新照——对比牵系当下的你我。

    刘公岛诸炮台史料演变

    刘公岛诸炮台的存在和名称,按史料记载顺序,依次为:战前清朝官员奏折,战中官员书信、电文,战后日军统计,今人著述等四大来源。

    1889年阴历十一月二十,一个叫萨承钰的候补知县从台湾基隆开始,考察中国海防各炮台。1890年阴历七月二十,萨抵威海,以下是他关于刘公岛炮台情况的汇报,“……刘公岛,北口建地阱暗炮台,台式系深掘地基,以为地阱形如满月,中藏阿蒙士庄新制后膛地阱钢炮二尊。岛之北有黄岛焉,山下筑一土堤,陆路可通;岛之南有日岛焉,四面环海,山势突兀,现建地阱暗炮台,安炮位二。”考察报告以《南北洋各炮台情形书》为名于次年十二月间完成,堪称中国近代第一本海防情报汇编。萨以黄岛为“北”,称北口建地阱炮两尊,显指公所后炮台,可见,1890年的刘公岛上只有公所后炮台建成。

    一年后的1891年时逢三年一届的北洋海军会操,这也是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的首次大校阅。当年阴历四月二十五,李鸿章乘船来威海卫检阅,事后,在五月初五上奏的《巡阅海军事竣折》中,北洋大臣提到自己的旁系姻亲、刘公岛基地护军统领张文宣,“刘公岛横据口门,势甚扼要,副将张文宣所带护军于岛北新筑地阱炮台,凿山通穴,夹层隧道,安设二十四生特(厘米)后膛炮,机器升降灵速非常,能狙击敌船,而炮身蛰藏不受攻击,为西国最新之式。又于刘公岛西连接黄岛上,设炮台一座,跨海通道,工力尤艰。”前后比较,可看出到1891年黄岛炮台已筑成。

    三年后的1894再值海军大阅,李鸿章于阴历四月十五到威,十七日调集北洋海军兵舰校阅。值得一提的是,有日本军舰前来“参观”,誉称北洋海军“节制精严”。此次,李鸿章在阴历四月二十五上奏的《校阅海军事竣折》中称,总兵张文宣于刘公岛南咀填筑炮台一座……在刘公岛山顶上筑一道长约10里的护墙,南咀筑土墙一道,黄岛又填筑了一座地阱炮,所谓“南咀炮台”首次出现。是年阴历六月二十三丰岛海战爆发后,张文宣于十月初八呈文李鸿章,称高场营炮台七月内大工已竣、大顶子炮台赶造台基。至此,战前中方资料中,关于刘公岛诸炮台,有公所后、日岛、黄岛、南咀、高场营、大顶子等六座炮台记录在案。 

    刘公岛基地陷落后,历史话语权转到了日本占领军手中。1895年2月17日,日舰队入港,21日,日军陆地测量部的人上岛,循黄岛、公所后、旗顶山一线,由西向东,拍下了他们的战果,着重点是铁码头东西一带建筑和港内舰船、黄岛炮台、信号台、电灯台等。

    据此,战后日军参谋本部编辑出版了《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此书第34章以“威海卫军港炮台兵备及布设水雷数(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中旬)”为题,以表格形式登记了刘公岛诸炮台。

    炮台旧影新照之间有蹊跷 

    对照今天,当年日军关于刘公岛炮台群的登记存在多点蹊跷,耐人寻味。

    2011年3月5日,从黄岛开始,记者循山脊向东实地踏访刘公岛。中午时分,到达所谓旗顶山炮台,向东眺望,两座山头南北分布,高度大体相同。对照其位置关系和高度,正是当年日军陆地测量部拍摄的“威海卫港刘公岛信号台及电灯台”。

    从旗顶山向东约200米是一座平整的山头,其上有一座三层六角尖顶红琉璃瓦亭子,这是刘公岛森林公园观望台,当年是刘公岛基地的信号台。由此折向东北约100多米,则是一座石山,这是当年的刘公岛电灯台,也就是探照灯台,用于监视狭窄的威海湾北口。看老照片,信号台、电灯台所在的两山似乎南北并列,在一条直线上,其实是东西错开的。

    由电灯台眺望东南,视线越过松林,右侧有一座小山头,远处海中是大泓岛。这个布局与1895年2月21日日军陆地测量部的“威海港刘公岛电灯台之东南高地处之东南尖炮台之远景照”一致。旧照中有小字注解:“右方隆起部之上,备一门克式九珊炮,其下是家屋和兵舍。”那门炮位于山顶一个半地下式炮台中,炮口正对威海湾北口,今天这座山头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迎门洞炮台。

    但与今天“迎门洞炮台”的圆形下沉式炮位不同,老照片中的炮位是直线竖墙下沉式,考虑到后来英租的1898年至1904年间,出于牵制俄国的战略需要,英殖民当局对刘公岛作为远东军事要塞的初期定位,炮台形制之变不难理解,但一门炮的配置原则是一脉相承的。

    《日清战史》附录没有记录“迎门洞炮台”,日军“陆地测量部”也没有专门给它拍一张照片。这点遗漏与他们拍摄威海卫南北帮炮台时的认真不一样。拍摄南北帮炮台时,即使在没有发生战斗的威海卫后路九峰顶炮台,日军也拍摄了一张照片。

    更大的蹊跷出现在今天刘公岛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旗顶山炮台”。在这个位置,陆地测量部拍摄了那张“威海卫港刘公岛信号台及电灯台”,却没有拍摄山上的炮台。要知道,在1949年之后的今人著述中,这里可是被记录装备四门240毫米大口径加农炮的,这一遗漏似乎不是日式风格。

    铁码头那片海更清静了

    除炮台、铁码头及周边海军公所,丁汝昌寓所也是陆地测量部的重点目标。那时没有广角镜头,他们从海军公所向西直到铁码头,连拍三张,记录了21日当天日本联合舰队靠泊铁码头港区的情况,其中透露出丰富的信息。 

    旧照“威海卫港刘公岛市街及同港内诸船舰集合图(其四)”中,画面右中两根倾斜的桅杆之间是北洋海军刘公岛基地铁码头南梢,当时就有一个短“T”形引桥。两根倾斜海中的船桅则是在2月6日凌晨日军鱼雷艇队第二次入口偷袭作战时,被鱼雷击沉的北洋海军练舰“威远”。

    近处海面正中船型稍大、干舷较高的是北洋海军3艘蚊子船。其中,双桅、单烟囱的两艘,另一艘无桅杆,应是“镇中”或“镇边”。3艘蚊子炮船靠近铁码头一侧是两艘干舷更低的鱼雷艇,蚊子船另一侧是4艘日军鱼雷艇。鱼雷艇是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联合舰队赢得胜利的决定性装备,在刘公岛,正是它们重创定远,击沉来远、宝阀、威远。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它们居然和威远如此之近。

    顺着铁码头延伸线向南,两艘高干舷的运输船之间,正是当时残存的北洋三主力舰(另两艘是济远、平远)之一的“广丙”号。4艘鱼雷艇正南,有一艘双桅杆、单烟囱的小型军舰,个头明显比“广丙”小,这是日本联合舰队的四艘赤城级炮舰之一。 

    岸上建筑群西部,有前后两领屋脊卓然不群,高出他屋,颜色更深,这是现在的丁汝昌寓所。岛上茂盛的松林遮挡摄界,记者只找到一个角度,以铁码头南端为参照,拍下现景,拍摄点位要比旧照偏西,丁汝昌寓所被挡在新景摄界以东。新老对比,找不到任何一领相同的屋顶,北洋海军时期的中式传统小青瓦屋顶都消失了,变成了高烟囱、大跨脊房屋。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公岛的前世今生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