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青未了读书会”首场活动漫话阅读的危机
2014年04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朱洪蕾  实习生 岳倩南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阅读也因此成为本周的热门话题。为了倡导全民阅读,齐鲁晚报“青未了读书会”在这一天正式成立。23日晚7点,读书会首场活动在位于济南市阳光舜城社区的溪边树会馆举行。围绕实体书店发展、公共图书馆建设等话题,前来参加活动的学生、老师、社区居民、书店经营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读书的时间去哪了?
  原济南三联书店经营人白峰对上世纪80年代的读书热印象深刻。彼时“文革”刚结束,此前长期遭禁的书籍陆续“解禁”,刚念初中的白峰经常去济南的新华书店淘书。由于购书的读者实在太多,白峰经常要排一上午的队才能买上几本书,那时候他的书单包括《古文观止》、《悲惨世界》等经典名著。
  白峰承认,上世纪80年代几乎贯穿全社会的读书热现在看来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很难再能复制。今天,反复出现在报道中的话题是“我们为什么不读书”。近几年,每逢世界读书日,权威机构都会发布上一年度全民阅读情况,而连续多年的数字显示,我国年人均读书不到5本。
  在读书会现场,大家感慨最多的话题也是“没时间读书”。高校退休教授张为民老师说,当下的职场中人们面临太大的工作压力,而小孩子从小学开始就面临激烈的升学压力,过重的课业负担几乎占据了孩子们的主要时间,“很难再有时间去看书”。
  另一个引发大家反思的话题是阅读的功利化。多位面临求职的大学生便提到,尽管每个高校都有图书馆,但因为求职、考研等压力,阅读一本书往往主要取决于它对自己是否“有用”。
书店也是经营机构,不能一直亏损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前,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率先试点24小时营业,在实体书店普遍遭遇经营危机的状况下,三联韬奋书店借鉴台湾“诚品书店”模式进行经营,从而引发不小热议。白峰说,书店24小时营业要面临书籍折旧、员工成本增加等诸多问题,“民营书店毕竟是经营机构,不能一直亏损,如果有政府补助的话,书店实现24小时营业是有可能的”。
  作为曾经的民营书店经营者,白峰对民营书店生存的艰难深有感触。济南三联书店一直主打人文社科类书籍,其会员最多时有1万多人,但从1994年开业后,便经历多次搬迁,会员逐渐流失,买书的人也越来越少,并最终在2013年无奈关门。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网络书店的兴起,民营书店的式微甚至倒闭已在所难免。
  济南市新华书店营销部主任袁雪说,新华书店与一般民营书店的不同在于,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靠教材、教辅书籍支撑,“最大的优势是泉城路新华书店这么大的一座楼,我们不用交租金,那是我们自己的”。不过,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新华书店也在转变经营思路,通过强化阅读体验,增加读者的黏度。
社区图书馆同样需要一位好馆长
  如果说实体书店的式微尚属于经营层面的问题,那么公共图书馆的配套完善则有赖政府部门加大投入。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王大千一直倡导阅读进社区、图书馆进社区。在读书会上,他倡导建设书香社区,让社区内书声琅琅。济南市全民学习服务中心培训部主任王桂东说,该中心正在济南打造10分钟学习圈,配套成立的“泉学e站”今年底之前预计将会达到100所,对社区居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充电”的好地方。
  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晓华说,目前济南市的很多社区居委会都配套了阅览室,如果将这部分资源利用好,同样能够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白峰说,目前不少社区图书馆图书种类较少,读者也以老年人居多。“一个好的图书馆的关键是有一个好的馆长。”白峰说,社区可以邀请大学里的专业人员帮助建设自己的图书馆,“比如可以请大学里的教授、学者列一份书单,购置一些居民想要看的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