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善”的种子生根发芽
2014年12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儿子和媳妇从济南回来,91岁的苏玉环老人很开心。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本报评论员 吴金彪     

  聊城女子刘小芳是幸运的。三年前身患重病、瘫痪在床的她被前夫遗弃在茌平县卢庄村,多亏十几位大娘轮流送饭甚至端屎倒尿伺候,让她重获新生。大娘们的点滴善行,带给了刘小芳“恩似娘亲”般的温暖。如今的刘小芳不仅在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伴侣,还生育了孩子,这是三年前的她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父母双逝的刘小芳将这些帮助过她的大娘称为“亲娘”。“亲娘们”都是普通的农村人,她们大多不识字,之所以能对一个陌生女子施以援手,绝不是为了贪图物质上的回报,其实重病在身的刘小芳也给予不了她们什么。这些村民能长时间照顾一个外来女子无怨无悔,并将其当“女儿”看待,其实靠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她们内心的“善念”。当这种淳朴的“善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后,就显现出了它的可贵,不仅拯救了身患重病的刘小芳,也成为一粒“善”的种子生根发芽。
  卢庄村没有华丽的、刻在纸面上的村约、村规,却和周边其他村一样有着深厚的乡村传统文化,十几位大娘和其他村民的“帮扶”行为看似自发,实则必然。“这是条人命,到我们村就得管。”65岁的村民王桂喜的话朴素而温暖。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村民心底的善念被唤醒、激活,没有任何犹豫去照顾患病的刘小芳,别人提及,也只说做了她们“理所应当”的事,这绝不是“谦虚”或者“不好意思”,而是助人者“行善积德”等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刘小芳的情况一天天好转,有了笑容和生活的信心,在大娘们看来,这就是她们付出最好的精神回报。
  大娘们的行为正在影响周围村庄的年轻人。得知刘小芳的困难后,邻近村子的人包括很多年轻人主动凑了2万元,两次送刘小芳到济南治疗。这说明,善行不仅可以传诵,也能“传播”和感染他人。大娘们的行为在获得认同、有了“效果”后,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帮助刘小芳的行动。5日,一位老中医获知消息后也愿意免费为刘小芳治疗。相信有了更多人的帮助和关心,刘小芳的病能有一个更好的治疗,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善行的力量,它让社会涌现出更多像大娘们一样做善事的普通人。
  善行的种子一旦播撒,就能在社会上生根发芽。这些年,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凡人善举”,在温暖他人的同时,也带给社会正能量,温暖着整个社会。大娘们的行为更加清晰地证明,几千年来,这种“善”的观念其实一直在中华大地上流淌,从未止息。每个人需要做的,就是激活这种心底的善念,让“善”念转化为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如此,我们的精神生活才能更加丰富,社会才会更加温暖、和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