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庄村的良善基因
2014年12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6日中午,卢庄村的李树云给瘫痪在床的婆婆喂饭。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村里张贴着善行义举四德榜。本报记者 李军 摄
     卢庄村,是聊城茌平一个不足300人的自然村。前两年,村里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大娘,用发自内心的善念挽救了一条绝望的生命。为身患重病、连筷子都拿不起、被前夫遗弃在村里出租屋的刘小芳,轮流送饭、端屎倒尿,让她重拾生活信心,还给她找了个丈夫。最近小芳不但生了个胖儿子,还有了医生免费给她治病。而大娘们的善行并非个例,更非偶然为之。农村人的淳朴与善念在村里代代相传,播撒着良善的基因。
本报记者 郭庆文                    
  “媳妇不孬,比儿子强”
  12月6日下午,曾帮助过刘小芳的几位大娘从宋连勇那里得知闺女有治愈的希望,喜得乐开了花。“昨天从大夫那里回来,呼吸通畅了很多,原来一天吃一个馒头,当天晚上喝了一碗萝卜疙瘩汤,还吃了一个大包子。”宋连勇的消息,给村里带来了几分喜悦,大娘们的心情也变好了许多。
  其实,卢庄村的大娘们有此善行并非偶然,村中人大多厚道孝顺,善行孝举比比皆是。
  说起今年55岁刘为芳的孝行,村民仍会竖起大拇指夸赞。  刘为芳的母亲在脑出血后成了植物人,她精心照顾四年,“嘴对嘴喂饭,每天给老娘按摩、擦洗身体,直到老人今年去世,都是白白胖胖的。”一位村民说,成为植物人这四年里,老人根本没有意识,吃喝拉撒睡都在屋里,但屋里一向干干净净,一点异味都没有,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如刘为芳这样的孝行,在村里一直上演着。
  “媳妇不孬,比儿子强。”6日中午,李树云80岁的婆婆躺在专门为她盘的火炕上,吃下儿媳妇喂的饭,之后便对自己的儿媳夸个不停。
  2012年,卢庄村李树云的婆婆因为脑梗塞全身瘫痪,只能躺在床上,全靠李树云照顾。
  6日中午,李树云陪生病的儿媳打完点滴,又回来照顾婆婆。因为老人大小便失禁,院子里晾晒着几件刚洗过的床单。她每天为老人擦洗身体,一口一口喂饭,两年来始终如一。
  “只剩下一颗牙了,变着法儿给她吃,鸡蛋羹、泡饼干,让她尽量多吃些,这样精神能更好些。”李树云一边喂一边说。
  李树云今年已经57岁,婆婆生病前,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给两个儿媳看孩子,让年轻人上班。婆婆生病后,她的时间大部分都用在照顾婆婆上,两个儿媳妇也非常理解,暂停了工作回家看孩子。
  “儿女们都看着呢,我们做好了榜样,他们自然也孝顺。”李树云说,两个儿媳妇不忙的时候也常来陪老人说话,受到大人的影响,她只有三岁的小孙女佳佳,有了好吃的总是想着一直躺在炕上的太奶奶。
“儿子没让我生过气”
  没有书面的村规、村约,村里人共同遵守着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教诲,并将它教给子女。村里的年轻人不管是在聊城本地,还是到外地打工,老人们言传身教的孝敬父母、同情弱者、厚道待人等朴素价值观,也被他们随意播撒发芽。
  今年60岁的窦传兴在济南工作多年,每到周末都要回卢庄村看望91岁的老母亲。
  “这辈子,儿子从来没让我生过一回气。”苏玉环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儿子媳妇回老家她很开心。“儿子和媳妇孝顺,每次回来都把冰箱里装得满满的,能吃到他们下次来。”
  老人说,“本来儿子想把我接到济南,可我在那儿住了半年,吃饭不习惯,也没人陪着说话。”回到村里,每天有同龄的老太太陪着聊天,日子过得很舒坦。
  “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确实有一种乡村文化一直在默默影响着我。”窦传兴二十多岁就到济南打拼,村里一直以来和睦互助的氛围让他怀念。
  他说,离家前父亲曾告诉他“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母亲也嘱咐他做人要厚道。走上社会他发现现实虽然很复杂,可是守着善良的本心,很多事情做得坦坦荡荡,问心无愧,很快就得到了认可。
  窦传兴还把父母教育自己的朴素观念教给了唯一的女儿,女儿又把这些教给了外孙。“我女儿是个热心肠的人,这让我感到骄傲。”现在,不到两岁的外孙女也开始学着跟小朋友分享玩具和食物。
  “我们村的几任村干部都很有德行,村里的凝聚力也很强。”窦传兴说,这是村里人公认的。1988年,二刘村成为博平第一个村民自己筹资修路的村。
  到了2013年,原来的道路年久失修,下雨没法走,村支书一号召,大伙儿主动集资,在村里的拿现金,外地打工的把钱打到账上,一天的时间就募集了114600元,修完路,又装上了路灯。
“姑娘都愿嫁我们村”
  “没有打架的,没有丢过东西的,嫁女儿的听说是我们村没有不乐意的!”12月6日上午,茌平县博平镇二刘村村支部书记刘汝石自豪地向记者说。
  二刘村村委会下设二刘庄、卢庄、小辛庄三个自然村。全村820多口人。12月5日,二刘村村两委换届选举完成,今年57岁的刘汝石再次以全票当选村支部书记,这是他当村干部的第29个年头。从1985年开始,当兵五年返乡的刘汝石以直率实干的性格被乡亲们认同。
  “我们村从解放以后就只有四位村支部书记,刘汝石是第四个。”王增文54岁,担任村里会计十多年,因为家在卢庄村,卢庄村里的大小事情都找他。王增文说,三个前任的村支部书记有两个是山东省劳模,第一任村支部书记刘为山还是山东省第一批劳模。
  “好的村风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我们村的底子好。”刘汝石说,刘小芳流落到卢庄村后,能得到几乎全村乡亲的照顾和帮助,并非偶然。二刘村从以前的先进大队到现在的先进村、文明村,几乎每年都得奖状。
  在二刘村村委会门外,一幅善行义举四德榜张贴在墙上,在个人品德优秀典型一栏,公布着“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儿”、“好妯娌”的照片;家庭美德(孝德)栏公布了老人姓名、子女姓名,将生活保障细化到养老金、粮食、油料、衣服、住房、医疗,把精神慰藉具体到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帮父母做家务的次数。
  “我们把好名声看得比啥都金贵!”刘汝石说,四德榜三年更新一次,大家争着做好事,村风越来越好。“有不孝顺的、偷鸡摸狗的,肯定被戳脊梁骨,这些年我们村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儿。”
  近年来,村里的新房越盖越多,刘汝石却仍然居住在30年前的老房子里,他的母亲85岁,一场重病后瘫痪在床,只能从鼻子插管喂饭,刘汝石也在践行着他的孝道。
  “我们以后要慢慢整理这些故事,做成村训留给子孙,发扬光大。”刘汝石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