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袁茹说变迁感慨万千
校舍黑板早已不是旧模样
2015年05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5月6日,孩子们在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的优美环境中玩耍。                本报记者 马志勇 摄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教鞭,这是所有的教学用具。站在如今崭新的教学楼前,回忆以往二十年的工作经历,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教科研主任、数学教师袁茹有着万千感慨。
  二十多年前,袁茹师范毕业后,来到了原来的德州市迎宾路小学。映入眼帘的是几间大平房,全校总共12间教室,两间办公室。教师宿舍也是一间简单的平房,路途遥远的教师会分到一间小屋,暂且住下。尽管条件简陋,但仍然不够分。
  那时的教师,中专已经算是比较高的学历,很多年龄大的老教师,只是毕业于民校。
  从教以来,袁茹几乎每年都会参加优质课比赛,感触最深的是教学工具的变化。那时,粉笔和黑板是最主要的传统教学工具,说起“多媒体”,是一种叫“幻灯片”的设备。老师先在黑板上列出教学重点,再写到一张薄薄的透明玻璃板上,把玻璃板放在幻灯片设备上,投放到白色幕布上。这在现在看起来很麻烦的教学工具,在那时却非常先进。
  1993年左右,迎宾路小学迁至老三中的位置,从平房变成了三层小楼。虽是楼房,却非常破旧,黑板是用水泥磨的,已经变得坑坑洼洼,有的黑板甚至不再“黑”了。学校没有操场,所谓的体育课就是跑步和做操,学生排成一排,绕着教学楼跑圈。1999年,迎宾路小学教学西楼被视为危楼,八名教师和部分学生被分配到石芦小学。让她记忆犹新的是,每逢下大雨屋顶就漏水,老师们第一反应是拔掉电话线。
  每当看到此情此景,袁茹就为这些孩子们感到心疼,她暗暗发誓,就算教学条件再差,也要把学生们的成绩提上去。那一年,她带的毕业班学习成绩排全市第三。
 2011年,迎宾路小学和共青团路小学合并乔迁,即为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新的教学楼屹立而起。学校有了塑胶跑道,有了绿树林荫,有了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有了多媒体、电脑房、多功能教室……学生们的课程也变得丰富多彩。
  “以前是满堂灌讲解式教学,现在更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袁茹说,教学条件变好了,教育理念也不同于以往。老师们不仅要让学生们学会知识,更要让他们了解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