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路段她扫了20年
本报记者王乐伟
2015年05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爱军在清扫道路。
     5月5日下午13时,宋爱军到了上班时间,地点是德州市中心广场天桥到德百附近天桥路段。“原来中心广场附近都是平房,路上那些绿化带都没有,马路也仅仅就一条土路……”宋爱军细数着20年前这个路段的情况,似乎,在她的眼里这个城市20年的变迁有些快。
  宋爱军是河北人,当年随着丈夫到了德州,一直住在堤岭。31岁那年,她开始了环卫工工作,做上了这个城市的“美容师”,而如今51岁的她,已经把这份工作坚持了20年。
  小推车、大扫把,这些原始的工具,宋爱军已经好多年没见了,随着城市的发展、资金投入的增长,她们每个人都有辆三轮车,早就告别了手推车运送垃圾的年代。“当年的马路是土路,不下雨的时候都不好打扫,下雨更不用说,路上堆积的都是泥,工作量很大,做起来也很艰难。”宋爱军瞅着眼下这段平整的马路,不禁想到当年自己走了无数遍的土路。
  宋爱军工作没几年后,那些破旧的平房改建成了中心广场,然后一点点变美;那些道路开始变成沥青公路,然后一点点变宽;那些空地也都种上了各种树木,然后一点点变绿。“这些变化带给我们的,除了赏心悦目,更多的是工作量的减少。马路变得容易清扫,再加上机扫车辆的清扫配合,我们第二天的工作量就明显减少。”宋爱军说,现在上班时间是6个小时,比较固定,原来的时间要长一些,而且环境的变化加上工作用具变化等等,都让她们的工作量远比之前少了很多。
  除了客观环境的变化,市民的环保意识也让宋爱军感受颇深,虽然现在还是有个别人乱丢垃圾,但是跟20年相比,还是好了很多。“看着这些绿化,还有这干净的街道,自觉地市民占多数。”宋爱军说,德州建市20年,环境变了,市民的素质也变了,唯独不变的是她还做着这份工作,每天走的还是这片路段。
  20年间,不管是创建园林城市,还是创建卫生城市,宋爱军和她的同事们都是见证者,当然,她们更是亲历者,而这个城市一天天所发生的变化,一定是有属于她们的成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