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割舍的挂念
2015年05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谈起过往李长针一度哽咽。
  李长针自家搭建的简易灶台。
     60岁,对于花甲之年的老人来说,理应享受天伦之乐。可这些词汇与李长针老人却擦身而过,因为命运与这位老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也让一个家庭经历了一场难以想象的“悲喜剧”。
  文/片 本报记者 王昊
  破碎的家庭
  当记者按照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地址找到李长针一家居住的造纸厂中区大院时,时间已经接近中午了。或许是因为老式居民小区的缘故吧,周边的居民楼显得陈旧而又冷清,院内道路两旁的树也显得了无生气,这样的环境仿佛预示着一段让人感到凄凉的故事即将被诉说。
  记者在进入大院后顺着主干道走了一会,然后拐了一个弯,大院内最里层的一排老房子一下映入了眼帘,此刻记者左右环顾才发现:这里比起之面看到景色更加寂静,甚至可以用“幽冷”来形容——周边的房屋中大部分居民已经搬离。正在记者准备沿户打听李长针的住处时,“你找人吗?”一苍老的声音传了过来,记者慌忙寻找声音的“来源”——位于居民楼旁边的一处角落里,一间平房被发现了。
  “你找人吗?”苍老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声提醒让记者反应过来,在平房锈迹斑斑的铁门门缝里,隐约站着一位老人正在疑惑地看着记者,“您好,我是齐鲁晚报的记者……您知道李长针大娘住在咱院子里的什么地方吗?”“你找俺,干什么啊?”随着回答,铁门缓缓打开……一双粗糙的手、一件几乎褪色的上衣、旧得接近泛白的裤子……身着一身旧衣服的老人出现在了记者眼前。“您就是李长针大娘吗?”记者再一次确认。“对,俺就是,有什么事情吗?”
  当记者告诉老人自己此行的目的之后,老人就将记者迎进了屋里,热情的老人慌忙地要为记者倒水,“大娘不用麻烦,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您家里有些困难,您能说一下嘛?”当听到这记者这一句话时,李长针愣住了,刚刚还热情忙碌的老大娘一下子变得沉默下来,李长针缓缓地在记者身旁坐下,用她那颤抖的声音向记者回忆起来这几年的坎坷经历。
  李长针老伴和儿子一家人住在造纸厂中院,在2004年老伴和儿子相继下岗后,生活上显得有些入不敷出,尽管生活清苦了许多,但是一家人还是其乐融融,家里充满了温馨,特别是小孙子也很懂事,这让李
长针很是欣慰。可就在2009年,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说到这里时,李长针浑浊的双眼中闪烁着泪花,2009年初,李长针的老伴一直说自己的胸部难受,开始一家人只以为是老人年纪大了,身体偶尔不适,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老人得的竟是肺癌,更令一家始料不及的是发现时,癌细泡已经扩散了,为了让老人生命可以延续,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还要高举外债。可惜,生命没能抗衡过病魔,就在这一年的“小年夜”,李长针的老伴悄然离去。迷失的孙子
  自从老伴病逝,李长针感觉天崩地裂,一家人生活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就在这个家庭还没有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恢复过来的时候,2010年初,李长针的儿媳妇因为操劳过度,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突发脑溢血离开了人世。
  从发病到病逝,只有短短的三四天,“当我在医院看到病危通知书的时候,我感觉整个天都在摇晃。”李长针回忆起儿媳病逝时的场景依旧难掩悲痛,因为要给儿媳妇治病,加上之前为自己老伴治病也借了不少钱,整个家庭财政早已经不堪重负了。面对接连的厄运,李长针一边帮着儿子收拾残局,一边照看着年仅10岁的孙子,虽然一天下来忙碌不停,但是只要到了夜晚别家早已入睡的时候,自家也已悄无声息,躺在床上的李长针眼前总是浮现出老伴在世时两人相濡以沫、想起儿媳妇为家操劳不已、想着往年一家人能在小年夜坐围一桌欢声笑语吃着饺子……想着想着,李长针已是泪流满面,害怕惊扰到睡在里屋的小孙子,李长针只有将泪水生生地咽下……
  之后,记者从社区的工作人员处才了解到,因为长期流泪,李长针的眼睛早已经视力下降并且出现并发症,之所以现在没有出现大的恶化是因为社区在2012年底时候组织过一次义诊,当时就一直给老人用药。
  面对一团乱麻的生活,李长针和儿子商量后,将孙子暂时送回里则镇老家的女儿家中暂住,一方面不想让孙子受到家中气氛的影响,另一方面考虑到自己年纪已大,儿子现在也忙着打工赚钱来还外债,两人都没有时间照顾小孙子,让孩子姑姑照顾一下孩子生活也是不错的选择。 可就在送孙子几个月之后,在2012年清明节,又一个消息传来了:李长针的孙子竟然跳楼自杀!
  在赶往老家的路上,李长针的女儿告诉了她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自从搬到老家来,李长针的孙子一直情绪不稳定,时不时就哭着说要找妈妈,到了清明节前几天的时候,孩子突然什么也不说了,“我女儿告诉我说,她的邻居给她说,我孙子曾问过附近一些人:人是不是死了就能和去世的亲人相见了这样的问题!”李长针即使现在向记者回忆起这一事情依旧难掩心中震惊,“他还是个孩子,竟然要让他承受这些不应该承受的事情,可要是他再有个什么,我可怎么办啊?”说道这里李长针再次失声痛哭。
  李长针稍稍情绪平复以后说,当她和儿子赶到老家才得知,因为孩子是在一间二层小楼上跳下来的,因为高度不是很高,孩子只是摔伤了腿部,并没有生命危险。在医院的病房里,李长针看着躺在病床上但不发一言的孙子问,“你是不小心摔下楼的,还是自己故意跳的?”面对着奶奶的疑问,李长针的孙子说,是他自己跳的,他觉得如果自己死了,也许就能看见离开自己的妈妈,李长针听完以后唯一能做的就是含着泪水细心地开导孙子。但当孙子病情稳定之后,李长针发现孩子明显地发生了变化。“开始只是感觉孩子变得沉默寡言的,之后脾气就越来越大,有一天晚上就在那里嗷嗷叫,最后还是我儿子感觉不对劲,赶忙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结果医生说,这叫‘抑郁症’,说是因为长期压抑造成的……”李长针说。为了给孩子治病,本来就入不敷出的一家人更要高举外债,带着孩子赶赴济南为孩子治疗。就这样,在济南整整呆了半年的时间,孩子的病情才趋于稳定。
社区伸援手
  当李长针带着孙子随儿子回到家中的时候,整座房子早已物是人非。无人料理的杂草茂密横生,家中也是空无一物、家徒四壁,空荡荡的房子几年前还充满欢声,现在只剩下老少孤苦,每每想到这里,李长针和儿子更担忧的是以后的路怎么走。
  正在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社区伸出来援助之手。春晓社区书记王爱芹在得知这一家人的困境之后,带领社区工作人员送来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同时在组织社区活动时候主动联系李长针一家,为他们制造温馨的氛围,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并且为他们办理了低保。说到这里,李长针一脸的感激,“正是有这些帮助,这个家才能撑到现在啊!”
  “有没有觉得特别苦?”记者有感问出了一句疑惑,但马上记者就觉察出这句话的唐突,就在记者有些尴尬的时候,李长针看看记者,缓缓说道:“没什么,谁让我是孩子们的娘和奶奶呢……”是的,虽然有社区和街坊四邻的接济和帮助,但面对这前途迷茫的生活,面对着过去留下的外债和伤感,看看现在拼命打工的儿子和患病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痊愈的孙子,这位老人久久不发一言。当记者准备起身离开走到门口时,猛然想起一个问题,“大娘,您家门口这里为什么砌这么一面小砖墙啊?”记者问道,“不瞒你啊,大侄子,咱家里这已经多久买不起煤气和煤炭了,平常生活做饭外加冬天取暖,都是在这面墙这里,你看这里。”李长针指着旁边一大堆废弃的木料,“没钱买煤气和碳,有时候,我就跟着那些拆迁的、装修的,看见人家拆下来的废木料,我就捎回来,为的就是省两个钱……”
  环顾一下这个家,这个陈旧的小房子里真可谓空无一物,或许唯一让这个家经过这样多的苦难还有温馨的就是一位老人对儿孙们难以割舍的挂念和祝愿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