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下江南
2017年05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金后子
  刚刚走进莱芜——更准确地说是莱城,一缕缕清凉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我心里清楚,夏日的这份清凉是来自大山的,是来自森林的,是来自绿色的。面对这份难得的清凉,这含翠欲滴的绿,我想到旅游,想到美好。是啊,人们借着一个个的由头,总习惯到远方寻觅风景。可寻来觅去,当静下心来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好的风景并不在远方,它就在你的身边。
  莱城的四周几乎全是山,是大山滋养了一方百姓。徜徉在莲花山深处的绿海里,高庄就成了连绵群山里的一个亮点,是一个美妙绝伦的符号。沿弯曲而又平整的山路西行,当进入一个纵深不及的峡谷时,突然发现在路的左侧立有一块大大的牌子——齐鲁干烘。又走不远,前面豁然开朗,四面环山,一面临水,绿海如潮,可谓钟灵毓秀、天造地设也,若不是上天格外垂青,是不会有这样的效果的。是啊,当你走进这方宝地还会发现,它不仅风景如画,真正称之瑰宝的是这里藏在深闺中的茶园了。这里就是高纬度北方茶的产地。由于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加之大山的滋养,产出的茶叶叶厚,耐冲,口感好,矿物质含量高。当然,对一般人来说,最富有吸引力的还是已初具规模的集采茶、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了。
  我们一行来到时,已近中午时分,太阳高悬在天上,洒下灿烂的光芒。郁郁葱葱的茶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诗意般地匍匐在大地上,绿得安详、绿得清澈。说实话,年过五十的我虽然茶喝得不少,但与茶树茶园亲密接触这还是第一次,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再者,在我固有的印象里,种茶总是与江南捆绑在一起,茶是南国特有的植物——好奇心也陡然而生。
  走进茶园,茶树一棵棵一行行一片片高低错落铺展开来,打眼望去,极似城里路旁的冬青,只是没有冬青修整得那般整齐,更多了自由生长的野趣。那些蓬勃向上的叶儿,大的小的宽的窄的厚的薄的挨挨挤挤、勾肩搭背闹在一起,从远处看去几乎是一个整体,近观又各有各的特点和表情。但无论怎么变化,它们共同的特性那就是绿了,是通身的绿,绿得肆无忌惮。
  就在一行行一簇簇茶树的头顶,架设着一个个黑色的淋浴头,细密的水雾从上面洒下来,像雾像雨又像风,更似南方雨后的山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脑子里立即蹦出了这句话。农业文明敞开胸襟拥抱工业文明,或者说工业文明去亲吻农业文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插上飞翔的翅膀。茶园吕老板说:“越嫩的叶越值钱,3万个嫩芽才能成茶1斤。”“噢!”我惊叹道。是啊,多少棵茶树上才能采下3万个嫩芽呀,甘苦自在其中。
  几个妇女正在田间采茶,她们先从嫩叶采起,然后由里及表地层层向外扩展着,她们的手快得如同母鸡啄米,又稳又准又轻巧。
  我环顾四周,巍巍青山似在向种茶人致意。那几个打伞遮阳的男男女女的同伴,不知是否看到青山的妩媚。其中一位太太手臂上还套着防晒的黑色袖套。“城里不知季节变幻,不知季节已变幻。”可能就指的这帮人吧。但愿此行能改变他们“面包来自商店而不是来自土地”的观念。
  “请问,我们这里的茶叶为什么叫干烘呢?”同行的王先生问。
  “干烘属发酵茶,滋味醇厚,耐冲耐泡,解渴提神,健胃消食,具有红茶与黄茶的品质特点。”吕老板回答道,“干烘茶历史悠久,自明代由安徽传入,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用木炭经初烘、复烘、足火、拉老火等多道工序烘焙制成,所以就习惯叫它干烘了。”边走边聊边看,我们频频点头。
  伴随着一阵清风,我们来到一棵有着百年树龄的核桃树下,巨大的树冠犹如一个硕大的遮阳伞,把几十号人一下揽入自己的怀里,树叶泛着碧绿的光芒,枣儿般大小的核桃满树皆是,正探头探脑地冲我们做着鬼脸。与树木对视着,完全融入了自然之中。木桌、板凳、马扎,让我们安坐下来,服务生很快就用透明的玻璃杯把茶沏好端上,哇,青绿青绿的叶儿在水里舒展着身姿,上下飘动,像一条条游走的鱼。望着茶叶那柔美的倩影,多半是只观而不忍喝下。是的,美丽是令人惋惜的,更是可以征服一切的。可以说,这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青最绿的茶了。
  喝还是要喝的。轻轻地呷一口茶水,细细品来,缕缕清香从鼻孔沁入肺腑,又从内心深处反涌上来,那个涩,那个甜,那个爽……真可谓回味无穷也。此时此刻,我被眼前情景交融的画面打动着,突然不知从哪里迸出灵感,大声喊道:“莱芜有茶园,何必下江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