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磨砺,打造特色优质品牌初中
本报专访济宁市实验初中校长安波
2017年05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宁市实验初中校长安波。
  扫描二维码看访谈视频。
     本报记者 姬生辉 汪泷 
通讯员 宋丹
  济宁市实验初中位于济宁市琵琶山路北首,任城新区核心区。2010年8月,学校正式揭牌成立。建校以来,学校遵循“崇雅励志,实验实知”校训,弘扬“海纳百川,滴水穿石”学校精神,坚定不移地行走在追求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上。23日,齐鲁晚报记者走进济宁市实验初中,通过专访校长安波,来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济宁市实验初中。
  一带一园
校园里十足文化味

  齐鲁晚报:济宁市实验初中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腾飞,是什么样的办学思想,让实验初中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呢?
  安波:学校确立“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家长的成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确定“创建一所管理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雅、教学设备精良、教育特色鲜明的优质品牌初中”作为学校愿景。
  我们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教育规律要质量,向良好的教学秩序要质量,向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要质量,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质量”的学校教学工作主导思想。面对学校领导职数少、管理干部缺编的现状,学校坚持“扁平化”管理模式,挖掘了教师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坚持“两条线”走路,努力探讨“高效管理”、“人文管理”、“细节管理”和“文化管理”的模式。“两条线”即以教研组管理为主的纵线、以年级组管理为主的横线。“两条线”纵横交错、分工明确,将教学与管理相融合,构成学校管理网络,实现了学校精细、民主、科学、开放、人本化的管理方式。
  齐鲁晚报:走进济宁市实验初中,首先吸引人的是美丽的校园。在您刚刚所提到的办学理念的支撑之下,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如何打造的?
  安波:学校的文化建设以“三风一训”为核心,以“雅”文化为主线,建设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两大校园景观带,将校园环境与和传统文化精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设从校园外观到园区环境与之相关的功能角落和景观雕塑。学校先后建成了以“学雅广场、腾飞大厅、学校精神景观雕塑、砺志大道、崇雅广场、行健馆”为核心的中轴“儒家”文化带;以“长雅廊、乐雅园、思雅水榭、文雅亭、优雅径”为主线的“运河”文化园。一“带”一“园”东西呼应、首尾连接,使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区划明显,将学校文化融为一体,各文化景观寓意深刻,博古纳今,形成靓丽的校园国学地标、地貌和鲜明的崇奉高雅的国学经典文化特色。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齐鲁晚报:教师队伍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在实验初中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肯定与学校的教师队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那么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学校又有哪些亮点呢?
  安波: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我们面临着青年教师多、骨干教师少、名优教师缺等困难。为此,学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双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以敬业爱生、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为基本要求,切实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师德师风考评,引领教师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同时,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目标,建立和健全引领教师主动发展的校本研修机制,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暑期培训、赛课活动、教师基本功竞赛等,已成为制度化、常态化的研修活动。
  齐鲁晚报:在如此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的努力下,学校又开展了哪些特色教学内容?
  安波: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将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学校教学理念相融合,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形成了文科类“板块式”教学、理科类“学案导学”、艺体类“快乐激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即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又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归类总结,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校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最平等的优质教育。将“小班化”定位为学校班级组建框架,每班学生严格控制在56人以内。在“小班化”、“分层辅导”的教育模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和“小组捆绑式”评价机制是学校教学又一优势和特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