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负债和家庭负担不能简单画等号
2017年12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看待负债,看待信贷产品,需要全面考虑不同“负债”形式的优点与缺点,而不是仅仅看到“还债”。如果能够认识到人们在生活中对信贷产品的普遍需求,也就更容易理解“有债可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西南财经大学近期发布的《中国工薪阶层信贷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家庭负债总额占家庭资产总额的比例,从2015年的5.0%增至2017年的5.5%。与此形成对照,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发布《三季度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指出,中国家庭贷款存款比,从去年底的44.8%上升到三季度的48.6%。
  这两份报告,引出了中国家庭“高负债”的话题,这涉及到如何看待负债的问题。在金融业并不发达的时代,“量入为出”或者“先储蓄后消费”的模式较为普遍,负债往往被完全等同于生活负担,这样的观念现在仍然很有市场。但在金融业不断发展、金融产品不断更新的新环境下,需要人们对家庭负债做出全新的认识。
  事实上,在上述报告发布之后,大量解读文章随之而来,结合近两年来的火热楼市,就有观点声称中国的家庭被房产“绑架”了。不能否认家庭负债增加与房产之间的关系,但这也能够说明,如果把负债看做一枚硬币,一面是负担,另一面则是消费的增加。房贷、车贷或信用卡支出,增加了家庭的消费能力,使其不再局限于储蓄。对未来一段时间而言,还贷或还债的确是负担,但它也对应着实实在在的资产或商品,比如住进了房子,又比如买得起车。这在仅靠储蓄来满足消费的环境下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并不是新鲜事物,只不过现在以更规范的信贷形式出现。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学者陈志武就提到“份子钱”的金融属性。在传统农业社会,对一个家庭而言,婚丧嫁娶等支出负担是很沉重的,所以就有了“份子钱”这种“众筹”模式。主家拿到份子钱,同时也就有了债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别家有事自家也得出钱,相当于不定期的“分期付款”。相比于现代金融产品,“份子钱”往往混杂着人情等不易用金钱衡量的内容,“游戏”规则并不清晰,这也就好理解,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份子钱”叫苦不迭。
  看待负债,看待信贷产品,需要全面考虑不同“负债”形式的优点与缺点,而不是仅仅看到“还债”。如果能够认识到人们在生活中对信贷产品的普遍需求,也就更容易理解“有债可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要知道,对于个人来说,支出和收入在时间上往往并不匹配,如果没有了购房贷款等金融产品,家庭的融资渠道就变得很狭窄,要么靠多年积蓄,要么只能靠“实在的富亲戚”。“富亲戚”可遇不可求,所以就有了“给儿子盖房娶亲”的传统做法,父辈拿出积蓄“贷”给儿子,“债权人”以此获得“养儿防老”的收益。同样混杂着难以量化的亲情,怎么比得上清清楚楚写在合同上的“负债”呢?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产品的出现,恰恰解放了人,写在合同上的“负债”远远好于“人情债”。家庭负债率的增加直接对应着家庭融资能力的提升,对应着家庭消费能力的提升,信贷产品让家庭的支出和收入在时间上更加匹配了。而家庭负债的普遍存在,恰恰说明更多的家庭能够享受到现代金融带来的好处,体现出金融的普惠性。至于负担是不是过重,楼市是不是过火,房价是不是过高,有其内在形成机制,是很复杂的问题,不能仅仅看到负债率升高就做结论。相比之下,更需关注的恰恰是信贷产品对不同的家庭是否公平,是否有歧视性的规定,是否让富有的家庭更容易获得融资,是否把不富有的家庭排除在“负债”之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