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无己医界“亚圣”名至实归
2017年12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长新

  成书于1800年前由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称为中医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圣书”,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据史料记载,从成书至今,研究者有西晋名医王叔和、有唐代“药王”孙思邈、有经方派创始人之一的宋代大医许叔微、有金代“寒凉派”创始人刘完素、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元代“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等等,研究者不乏其人,均有著述,各抒心得。但为何金朝成无己被称为医界“亚圣”?那是因为就其对仲景学说的贡献而言,是其前后许多医学家无与伦比的,不得不说成无己对伤寒学术的贡献是巨大的,六个第一奠定了医界“亚圣”的地位。
  成无己是全面注解《伤寒论》第一人,首开全文注释《伤寒论》之先河。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行医数十年治病救人无数,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皆有研究,尤其是对《伤寒论》最为推崇。他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依据,将经典著作与个人心得有机结合,专力钻研该书数十年,进行了全面注释,著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药方论》1卷,形成了有理论、有方剂、有成果、有传承的成无己中医药理论和文化体系,为现存最早全面注解《伤寒论》之作,对后世影响极大。一是忠于原著。成无己从注家角度出发,没有擅自打乱原著秩序,“能解则解,不能解则存之,有争议者注释中注明,不妄加改动,力图保证文章原貌”,完全符合仲景著书原意,成为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注本之一。二是态度严谨。对内容竭尽全力进行诊解,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揭示其条文内容实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己体会总的思想,掌握内容。三是以文释文。成无己结合毕生临证经验,力图按照仲景本来思想研究《伤寒论》,尽量不把论中没有的东西包括进去,在《注解伤寒论》一书中许多地方就采用了以文释文,随文顺释的方法,这种非常朴实的科学态度,使得成无己注释比较接近于仲景原意。对《伤寒论》的广泛流传和后世伤寒学派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中医伤寒学研究史上举足轻重,奠定了他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特殊历史地位。
  成无己是以经释论第一人,开创研注溯源穷流的新风。成无己在保持《伤寒论》原貌的同时,采用“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的研究方法,把全书打乱,融汇抽演,阐述了自己对《伤寒论》的理解,堪为后世以经释论的典范。一是溯本求源,以经释论。成无己主张读《伤寒论》应与《内经》、《难经》诸经合璧而观,因此他从中溯本求源,大量引用《内》、《难》和相关经典著作名言警句,逐条注解力图反映仲景撰写本意。这种以经释论的方法,使《内》、《难》和《伤寒论》一脉相承,融会贯通,起到经论结合,以论证经,相互印证的效果,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将医理深奥的《伤寒论》向世人做了精准、明确的阐释。二是以论释论,以经解经。成无己治学方法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他在《伤寒论》研究、注释史上,引证《内经》原文最多,几乎每条都引文,以示言之有据,阐释以《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概念。据聊城市中医药学会原会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导师谷越涛统计,成无己三部论著,引用以《内经》原文为主的经典15家、235处,延续了仲景著《伤寒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书的学术思想渊源。三是以经验经,明辨详论。成无己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注释伤寒论》既以经解经,复以经验证经。他尊古而不泥古,对《伤寒论》的阐释,常从临床实践出发,用实践检验真理,明辨详论,以透仲景之旨,保持了《伤寒论》的完整,堪称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
  成无己是从方剂学角度阐发伤寒之理第一人,肇始方剂理论研究之端。成无己认为《伤寒论》是“最为众方之祖”,所以他从理性角度分析和认识方剂配伍学理论,并对其中部分方剂精心研究。他对方剂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开创性贡献,为方剂学成为独立学科迈出关键一步。一是析微阐奥,首创方论。张仲景将一生宝贵的临床经验,总结成314方而公诸天下。成无己率先对《伤寒论》中的方剂进行了深入钻研,在其所著《伤寒明理论》中专设药方论一卷,对《伤寒论》小的部分方剂,以《内经》、《难经》及《神农本草经》等为依据,对其制方之理析微阐奥,系统总结出制方理论,打破了我国医学史上有方无论的局面。二是分类十剂,总结七方。成无己在总结前人方剂学研究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十剂”概念,且按照《内经》、《本草》之说,提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加以引证分析,虽只分析了《伤寒论》中的20首方剂,但却把方剂学理论推到了一个新阶段。三是循名责实,释方名含义。成无己在药方论篇对某些特殊方剂,多先从释名入手,详解方名的含义。四是以方释法,法与证合。依据《内经》制方理论,剖析方义。《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篇所释诸方,都是以《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所载的治法,君臣佐使祖方原则,以及四气五味配伍原则为根据,联系所治病症病因病机来剖析诸方的祖方大意,配伍规律。以方释法、法与证合,使方剂的配伍与病症丝丝吻合,恰到好处,让人读其方而知其法、明其证,而药、方、法、证紧密相联,更便于让人理解学习仲景立方之意。学术界普遍认为方论始于成无己,也就是说从成无己开始,中医才真正开始对方剂的理论研究。
  成无己辨证论治思想见解独到第一人,初显由经验用药向理论用药过渡阶段的特色。成无己将《内》、《难》理论与伤寒证治结合,融会贯通,并结合临证体验对仲景辨证论治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补述原有病证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方药功效等理论,在八纲、脏腑、营卫、三焦、经府病辩证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独到见解,为后人系统掌握《伤寒证》辨证论治的精髓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一是辨证明理,成氏对《伤寒论》中50个主要症状,从“发热”起至“劳复”止,每论一证,均包括释义、病因、病理、分型、鉴别及不同治法等,一一分析其发生机理,病位病性,鉴别不同原因导致其证的不同表现,“定体分形析证,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了很有益的经验,可以说是《伤寒论》最早的一部“症状鉴别诊断学”。二是八纲辩证,阐释病机。成无己十分注意分辨病情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进一步揭示和丰富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方法,推动了《伤寒论》辩证方法研究的发展和完善。三是脏腑辩证,创造性提出“风伤卫、寒伤营”的观点。他十分重视从脏腑角度对《伤寒论》进行注释和发挥,着重在脏腑的生理病理上进行阐发。同时,也非常注重风寒营为辨证,他综合考虑病因、病人体质及病症表现后,首次提出“风伤卫、寒伤营”的观点,为后世“三纲鼎力”之说形成奠定了基础。四是发挥三焦辩证思想,成无己《注释伤寒论》独树一帜,在多条注释中融入了三焦辩证方法,三焦辩证观点初见端倪,尽管只是较为朴素的三焦辩证观点,但丰富了《伤寒论》的辩证方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为后世三焦辩证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更为后人系统掌握《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髓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成无己是字词训释的第一高手,是善于总结、整理、继承、发掘前人遗产的巨匠。成无己医文兼修,不仅饱读诗书,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两者的完美结合成就了《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等著作,奠定了他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伤寒论》是文言形式夹杂大量的古白话,需识屏的字词较《内经》少得多,成无己基于宋金的文化水准,注重体悟文势,融会全书,整体解读,审全篇以推其句字之义,提出许多精审独到、妥帖允当的解读,成为继承发展遗产的典范。一是逐字逐句品读。成无己对《伤寒论》并不是逐篇、逐句的注解,但他针对《伤寒论》全书或书中有关内容,采用研究、分析、归纳、阐述、论辩、发挥、解疑、释义、补订、提要等形式进行整理编写,逐字逐句品读,梳理现存的每一句语言、章节,书写大量的手稿于心得,帮助大家和后人对《伤寒论》内容实质和学术思想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二是朴实简明,贴切公允。他往往注解的文字还不如原文的多,而且能解则解之,不能解则存之,不擅自改动原文,对有异义之处则在注释中注明。三是注音、释意、逐条注解。一方面他为每卷中出现的生僻字采用两种方式注音,为同音字注音,为反切注音,有时于注音后进行释意。另一方面他在仲景原文每条之下都采用顺文释意和对个别难字释意两种方式释意。四是广证博引。他仅《注解伤寒论》一书就引用20种书目,不仅有《内经》143条、《针经》32条、“经曰”106条、《金匮要略》33条,《金匮玉函经》7条等医学书目,而且亦有《易经》、《论语》等经学方面的书目,为后世医家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成无己是运用中医理论养生第一大家,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最长寿的医学家之一。成无己生活的时代,自然灾害多发,生存环境恶劣,战乱纷飞,平均寿命不到40岁,特别是在他被掠金国后,颠沛流离,饥寒交迫,备受歧视,能活93岁,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也给后人很多有益的启示。一是天人合一,至人无己。应该说成无己从小就受成家忠厚传家和寿人济世家风的影响,面对生活的更易、时势的变迁,始终用道家“我命在我不由天”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添油续命,与命运抗争,积极把养生方法融化在日常的作息坐卧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创造了积极快乐的人生。二是仁可长寿,德可延年。成无己是儒医世家,中医养生影响极深的是儒家,所以他把修身看作是一切的根本,以推己及人、舍己救人的理念和胸怀,终身养心立德,以德养生,悬壶济世,救千万百姓于疾苦,直到90多岁仍坐堂问诊,并药到病除,百无一失。孔子说:“仁者寿”。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对古今中外长寿老人的调查也表明,大仁者必长寿,具有仁德者方可延年益寿。三是勤思益智,气定神闲。成无己注释《伤寒论》前后几十年如一日,闻鸡而起,勤奋学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笔耕不辍。一个人,最怕的是脑的衰老,而勤于用脑倒是延缓衰老的良方,防止了大脑老化。另外,他通过体疗温通了血脉,通过气功激活了灵感与潜能,难怪他的脑细胞总是那么活跃,事实证明,善动脑者长寿。四是清心守神,未病先防。成氏用亲身实践为后世中医养生的发展做出重要训导,特别重视治未病,及时预防疾病,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及时为自己治疗,进行科学调养。同时,通过气功、按摩、药物滋补等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践行中医养生之道,防病健身,祛病延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