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居在古诗词中的端午节俗
2018年06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戴永夏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它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的龙崇拜,这一天为祭龙之日;到了战国后期才同纪念屈原联系起来。至近现代,人们又把端午节称作诗人节。这不但因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因端午的许多民俗活动富有诗情画意。而有些节俗,就栖居在古代诗词中。如明末诗人王象春的《端阳》一诗,就浓缩了多项端午习俗:
  长丝艾虎饮流蒲,
  夹岸榴花悦彼姝。
  一自田文专国后,
  家家此日望悬弧。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真实地反映了济南等地端午节这天系五彩丝、佩艾虎、饮菖蒲酒、戴石榴花等节俗活动。
  诗中的“长丝”即五彩丝,又名长命缕、长寿线、续命缕、辟兵缯、五色丝等。过去每到端午节这天清晨,家家的孩子都在手腕上系五色丝线,据说这样可以驱瘟辟邪。这种彩色丝缕一直戴在手腕上,要到“六月六”才剪下来,丢进河沟里,让水将“病魔”冲走。此俗远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曰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以五色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今它仍在一些农村流行。
  “艾虎”即用艾蒿做成的虎形饰物。艾蒿是有良好药用功能的植物,端午节这天采来悬于门上,有除瘟防病的作用。此外,人们还常用艾蒿做成人或虎的形状,叫做艾人或艾虎;也有的用绸或布做成虎形,再粘上艾叶,也叫艾虎。将艾虎戴在头上或佩戴在身上;也有的悬在门上,以此禳毒气、除瘟病。此种习俗历史久远,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就记载说:“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
  “饮流蒲”即饮菖蒲酒,这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菖蒲跟艾蒿一样,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过去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除将菖蒲插在门上“以禳不祥”外,还饮用用菖蒲泡的菖蒲酒,以驱瘟防病。有的还把菖蒲酒抹在小孩的面颊、耳鼻、手心、足心等处,以防毒物侵害。还有的口含菖蒲酒喷洒在床帐间、墙壁上及隐蔽处,边喷边念叨:“雄黄烧酒(加入雄黄的菖蒲酒)喷上来,蛇虫百脚(蜈蚣)快跑开。” 
  “夹岸榴花悦彼姝”一句,写的是戴石榴花的习俗。过去每到端午节这天,妇女们常将鲜艳的石榴花戴在头上,既美丽好看,又可辟邪。此俗在明代已经很盛。明朝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就记载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家家此日望悬弧”中的“悬弧”,也是一种古代风俗。古时家中生了男孩就在门左挂一张弓,生了女孩就在门右挂一佩巾,以后便称生男为“悬弧”。古人认为,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的孩子是不吉利的,生了男孩害父亲,生了女孩害母亲。而明代济南人的看法却与此相反,认为五月五日生子为大庆,所以都盼望这一天能生个胖小子,因此便有了“家家此日望悬弧”的习俗。究其原因,这与人们对孟尝君的崇拜有关。诗中的田文即孟尝君,他是战国时齐国贵族(当时济南属于齐国)。他承袭父亲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枣庄薛城),称薛公。田文聪明异常,能言善辩,一生功业显赫,尤以好客著称。因为他出生在农历五月五日,所以明代的济南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端午节这天出生,将来像田文那样大有作为。
  至于端午食粽子,更是全国各地普遍流行的节俗,这在不少诗人的诗中都有反映。如“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宋·陆游);“称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入酒杯”(清·蔡云)……至于食粽为凭吊屈原之说,见于晋人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周时,楚屈原以忠被谗,见疏于怀王,遂投汨罗江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丝角条(粽子)于节日投江以祭之。”
  端午节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也流传着很多美好的诗篇。诗与节俗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共同装点着这一美好节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