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菏泽发展,讲述“件物老”事故的后背
即日起,本报面向全市征集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的老物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2018年10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菏泽10月16日讯(记者 王雅楠) 记得大梁自行车总是穿梭在菏泽的大街小巷,记得老式爆米花机总是“嘭”的一声发出巨响,记得地板车总是堆满了红砖,记得踏板缝纫机总是“咔擦咔擦”作响……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菏泽也在悄然间发生巨变,自行车变汽车,平房变高楼,土路变公路,尤其是近年来城市规划建设有了加速度,多条断头路打通,多项公共设施拔地而起,让每位市民都见证了菏泽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魅力腾飞。
  老式工具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这些“见证者”背后总有一些让人记忆犹新的故事。为使菏泽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市民,进一步了解菏泽历史,感恩艰苦奋斗的老前辈在为我们缔造今天美好生活所付出的艰辛,进而以更高的热情来建设菏泽,本报即日起面向菏泽全市征集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的老物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这些“老物件”需是改革开放40年内的,既可以是由各界人士收藏或使用的各种家用工具;也可以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菏泽物品。围绕老物品可以讲述它的故事、曾经的生活、留下的印象或着自己对生活变迁的感受。您可将文章和图片通过以下方式发送给我们。
  1、可发送至电子信箱:164643455@qq.com;2、可发送至微信公众账号:牡丹传媒;3、可发送至今日菏泽微博;4、下载齐鲁壹点APP,在情报站中发送,然后@任意一名记者均可;
  此外,您也可以联系本报记者(联系电话:17554073583),本报记者对您和老物品的故事进行深入采访,讲述过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四十年 老百姓家的“更新” “30多年前,谁能想到家家户户都有电灯”
  本报记者 王雅楠    

  从煤油灯到电灯,从老挂钟到电子表,从地板车到小轿车……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神州大地,也吹变了菏泽老百姓的家。
“以前一个村也就一个电灯”
    锈迹斑斑的外壳,蒙尘的玻璃罩,一盏破旧的煤油灯至今还摆放在菏泽市开发区马庄村马方的家里,“虽然用不到了,但一直没坏,没舍得仍,就算当个纪念品吧。”简单的构造,老式的煤油灯并没有什么精巧的机关。将玻璃罩打开放入灯芯,底座上带着链条的小盖子拧开后倒进煤油,灯芯被点燃,透过玻璃罩映出黄色的火光。
  “80年左右的时候,电灯还没有普及,家家用的都是这种煤油灯。”今年72岁的马方说。即使光亮微弱,煤油灯也是当时家家户户赖以使用的照明工具。有的时候,马方出门打零工,将菏泽的煤运往济宁。为了尽早把煤送过去能多挣点钱,马方拉着人力地板车日夜兼程12天,晚上靠煤油灯照路,节省了不少时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电灯也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中。“以前一个村也就一个电灯,谁能想到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如今,亮光微弱的煤油灯被电灯取代,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电灯,将黑夜也变成了白昼。“生活变好了,家家都用得起电灯,运煤也不用地板车了。”马方笑着说。
“结婚不随钱,几个人合伙买了个挂钟”
    与煤油灯“年纪”相仿的,还有马方家客厅墙上的老挂钟。历经30多年,老挂钟依旧完好无损地工作着。下面的钟摆来回摆一趟就是一秒钟,整点时,时针指到几就响几下,分针指到数字“6”时再响一下。“当当当”的声音到现在听起来,也十分洪亮。
  老挂钟是马方的大儿子结婚时,儿子的几个朋友兑钱送的。“那个时候,结婚不流行随份子,也没有钱随,都是几个人拼着钱送点东西。”马方说,一个挂钟要五六十块,十几个人拼拼凑凑才将这个礼物准备好。“那时能有多少钱,我记得有个人在村里当老师,一个月工资才20块。”
  老挂钟摇摇摆摆地走了30多年,停了就上上发条,拧一圈能走小半年。“这表不用电池,这么多年修修打打的,到现在也能用。”即使盖了新的楼房,老挂钟却一直“占据”在马方家客厅中最显眼的位置。“现在人人都有手机,时间也比这挂钟精确。但小时候起床上学,都靠它报时。每次回家听到‘当当当’的声音总觉得自己还是在上学的年纪。”今年42岁的小女儿马丽云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