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科工一版

A03版:壹读·重磅

A04版:壹读·关注

A05版:壹读·聚焦

A06版:壹读·暖闻

A07版:体彩

A08版:壹读·济南

A09版:壹读·山东

A10版:壹读·济南

A11版:动向·国际

A12版:文娱·综艺

A13版:青未了·人文齐鲁

A14版:乐动·CBA

A15版:新闻·速览

A16版:封底·看点

E01版:今日商河

E02版:今日商河·新闻·社区

E03版:今日商河·新闻·城事

E04版:今日商河·新闻·暖闻

巫山扶贫的烟台印记

山海同盟心相连,烟台助力巫山脱贫“摘帽”共圆小康梦

齐鲁晚报     2021年01月21日
  ▲申俊立(左)与巫山当地干部在秋月梨梨园里探讨技术问题。
  ▲重庆巫峡粉丝厂项目仅用一年时间即实现正式投产运营,吸纳就业340多人。
编者按
  2021年,奋进的中国迈上新征程,奋斗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百年岁月峥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本报今起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系列报道,展示齐鲁大地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解读贫困乡镇从产业兴到精神富的巨大嬗变,真实书写“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的山东答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琪
  回望巫山县的800多个日夜,申俊立百感交集。三年来,他把思乡的深情埋在心底,把希望的“种子”撒进深山。如今,距离回家的日子近了,这位扶贫干部的记忆闸门打开,一个个难忘的瞬间,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涌上心头。
  东西扶贫协作,山东与重庆结对,在重庆市巫山县的大山里,许许多多的烟台人来了,他们用一股子韧劲,靠着一股子闯劲,在深山里留下了烟台印记。
  再见,2020。你好,2021。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申俊立的扶贫工作也画上一个句号,而烟台与巫山的扶贫故事,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来时的“路” 
  “欢迎大家,欢迎大家!”
  2020年12月24日,重庆市万州北火车站,一个身形单薄的中年男人在出站口迎上前来。看到“老家”一行人,他尽管嗓音沙哑,但脸上的喜悦却掩饰不住。
  他,就是申俊立,烟台市扶贫办副主任,挂职任重庆市巫山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扶贫办副主任。
  虽然说欢迎,可是万州并不是申俊立他们的落脚点,接下来还要经过两个小时车程,一行人才能到达目的地——巫山县。
  从万州到巫山,途经沪蓉高速。车行川渝,雾气缭绕,山高路险。两个小时里,穿行隧道30多个,最长的7.9公里,让人有些恍惚。
  路上聊的,自然还是来时的“路”。其实,从烟台至巫山,原本不必如此折腾。如果天公作美,一行人可从烟台蓬莱国际机场直飞巫山机场,仅需2小时。不过,前一天,巫山大雾,航班取消,飞机只能绕道重庆,这才有了后来的囧途。
  这种颠簸,在申俊立看来已是家常便饭。他说,“如果你们能从烟台直飞巫山,简直就像中彩票。”
  巫山机场,海拔1700多米,屹立在大山之巅,削了7个山头、填了6个山谷才建成。这里气象条件复杂,云雾天气常见,航班准点率极低。
  说起路,申俊立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回趟家,来回在路上得走四天,先乘车从巫山到万州,再从万州乘高铁到重庆,再从重庆飞烟台。”
  东西协作扶贫,扶贫干部踏上来时路也十分不易。尽管跨越了万水千山,但他们还是来了。近年来,烟台市先后选派12名党政干部赴巫山挂职,统筹协调、推动双方东西部扶贫协作做细、做实。
  “刚来的时候,饮食上吃不惯,我拉了一个月肚子,当地方言也听不懂,开会的时候听当地干部讲话,似懂非懂,只能连猜带蒙。”
  一路上,众人还是感叹行路难。申俊立回忆一次进山调研时的经历,“小命差点就没了,当时遇到山上落石,挡住了路,如果车子再快一点,后果不堪设想。”
 西进的“果” 
  说起巫山,很多人会想起烤鱼,热辣、奔放,名声在外。
  不过,巫山还是闻名的“水果之乡”,脐橙、脆李,都是当地有名的水果。如今,县城里的大街小巷,不时会见到“巫山恋橙”的城市宣传语,挑担售卖橙子的小贩也常见。
  从巫山县城出发,车行两小时,进入深山,九曲十八弯,颠得人都快散架了,当地司机早已习惯在陡峭的悬崖上辗转腾挪,而车上乘客却不敢向下多望一眼。终点到了,金坪乡袁都村,主角却不是脐橙和脆李。
  一片秋月梨已在大山深处的果园里“冬眠”了,虽是深冬,它们却被照顾得十分周到。秋月梨树上方,钢丝绳拉起田字形的网架。
  “这些网架都是烟台来的技术人员帮我们立起来的。”袁都村村民周相元说,“当年,我们也是头一回见这样种水果。”
  这些秋月梨可是周相元的心肝宝贝。2018年冬天,袁都村的不少村民都种上了秋月梨,不种脐橙,也不种脆李,为何?
  原来,秋月梨是烟台给巫山当地引进的优质水果。东果西进,远嫁他乡,“红娘”就是申俊立。
  申俊立曾就职于烟台市农业农村局,与农业产业打了多年交道。来到巫山后,经多方考查,烟台与巫山气候条件等十分相似,烟台水果是不是可以在这里生长?经过广泛调研后,申俊立决定把烟台的标志性水果引到这里栽培种植。“今年已经结果了,这个梨没渣,脆甜。当地村民尝到甜头,推广也就有了前景。”
  金坪乡乡长赵岗说,2019年,当地引进烟台的优良果蔬品种,同时把山东农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引进来,老百姓对秋月梨等品种非常满意,目前全乡已经种植1300多亩。
  “地瓜、土豆、玉米,这是巫山当地百姓种植较多的农作物,在当地也叫‘三大坨’,引进优质水果后,将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
  不只有秋月梨,“远嫁”水果还有大樱桃、海阳甜柿等。来自烟台、北方果蔬大樱桃研发中心主任宋海波也是巫山常客。采访之际,恰遇宋海波前来巫山传授技术。2020年,他两度来到巫山,给当地村民传授栽培、剪枝技术,“一定要教会他们”。
  东果西进,前景如何?宋海波十分看好。目前,巫山已成功引进9个果树品种,种植秋月梨1900亩、海阳甜柿900亩、烟台大樱桃300亩。
 大山的“校” 
  在巫山县,想找一处平坦的地方不太容易,所以,也显得很珍贵。
  从金坪乡辗转至骡坪镇。骡坪小学就位于镇上最核心地段。校长罗先太说,“骡坪镇人口2.9万人,学校有1386名学生,是巫山县规模第五大的学校。”走进校园,让人耳目一新,教学楼、体育场一应俱全。当地人说,这里非常重视教育,往往会把最好的位置留出来建学校。
  两位来自烟台的教师丁怡和赵元芹,正在骡坪小学支教,“离开家的日子,除了牵挂家人,还想念家乡的海鲜、螃蟹、虾,都快馋死了。”
  丁怡来自龙口市润新小学,她说,“骡坪小学不像我支教路上想象的样子,更不像是一所山村小学。孩子们都很纯朴、善良。这里的留守儿童很多,一般都是祖父母在家照顾孩子,学习上是帮不上忙的。”针对这些问题,丁怡和赵元芹的支教工作也有了方向和思路——“诊断式”帮扶。
  通过支教教师传播新理念、新模式,促进巫山当地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通过分享交流烟台各学段各学校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巫山本地学校的管理制度。
  三年了,具有烟台特色、符合巫山实际的支教活动在这里有声有色地开展,“师徒结对”帮扶,听评课、示范课,家长学校建设,修订“美丽家长修炼手册”,组建家长交流微信群……一心一意引领,潜移默化中优化巫山当地的教育环境。
  自2018年8月起,烟台共选派五批71人次远赴巫山支教,搭建起一座烟巫教育共同发展的“桥梁”。
  罗先太说,“教育成为当地老百姓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有学上、有好学可上,已成为当地人脱贫致富的‘暖心汤’。”
 不舍的“情” 
  巫山与烟台,交集很多。
  在山东烟台·巫山产业园双创中心,一款产品的外包装盒就将两地的特色产业进行了完美包装,一边是巫山恋橙,一边是烟台苹果,联手打造出“北果南橙,海誓山盟”的包装语。
  山盟海誓,分不开了。烟台人,在这里倾注了太多情。
  董明坤,烟台招远人,重庆巫峡粉丝厂总经理。
  他来到巫山投资建厂,仅用一年即实现投产运营。在今年严重疫情影响下,吸收当地贫困劳力340余人稳定就业,在推动巫山农业提质升级、助力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方面成效显著。董明坤说,“开给工人的最低工资都没低于3000元的。”
  冯钢铭,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继续教育处处长,穿越2000多公里,横跨大半个中国,多次奔赴巫山。作为烟台·巫山“组团式”支教团领队,这位皮肤黝黑的山东汉子说,“我感到时间很紧迫,不能浪费在巫山的每一天。”2018年下半年,冯钢铭引进了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和重庆大学的博士专家,首次在巫山县成立了博士工作站。在两地政府支持与帮助下,博士站进行了巫山脆李系列产品研发。同时,冯钢铭引进了鲁东大学农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食用菌博士联合团队,先后四次对巫山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及食用菌产业开展调查和调研。
  2021年1月2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来了一位“轮椅乘客”,这名乘客正是冯钢铭,这是他再次深入巫山调研后准备回烟台。冯钢铭的微信朋友圈配图显示,他坐在轮椅上,因为“长时间寒湿、劳损,腰罢工了”。
  “别提孩子,一提孩子,我就想流泪。”申俊立的眼眶泛红,但他强忍住了眼泪。三年前,申俊立离开烟台时,最放心不下的也是家。“二宝那时刚1岁,啥也不懂。上个月我回了趟烟台,走之前老二拽着我的胳膊不放,一直说,爸爸,别走了。”但即便万般不舍,申俊立还是要走。撇下妻儿,又是不知几个月才能回家。
  中共巫山县委副书记、巫山县人民政府县长曹邦兴说,“近三年来,烟台无偿援助资金达1.65亿元,消费扶贫助力群众增收,劳务协作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派遣干部、教师、医生等开展智力帮扶,引导企业到巫山发展,助推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我代表巫山县委、县政府和巫山县人民表达真诚的感谢。”
  这情,难了!这情,难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