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科工一版

A03版:壹读·重磅

A04版:壹读·关注

A05版:壹读·聚焦

A06版:壹读·暖闻

A07版:体彩

A08版:壹读·济南

A09版:壹读·山东

A10版:壹读·济南

A11版:动向·国际

A12版:文娱·综艺

A13版:青未了·人文齐鲁

A14版:乐动·CBA

A15版:新闻·速览

A16版:封底·看点

E01版:今日商河

E02版:今日商河·新闻·社区

E03版:今日商河·新闻·城事

E04版:今日商河·新闻·暖闻

七里店往事

齐鲁晚报     2021年01月21日
  七里店学屋旧址
  □秦利虎

  枣庄市峄城区旧为缯、承、峄、兰陵治所,虽经朝代更迭、风云变幻,但其始终是历代县级治所驻地。峄城区北倚抱犊天险,南有黄邱屏障,养育了一方几多儿女。
  七里店坐落在县城东七里的通衢大道旁,是东出县城的第一个官方“驿站”。挨着驿站,有客栈、饭馆、茶斋、肉铺、煎饼店、包子棚、剃头吆喝……有住有吃,有买有卖,车水马龙,集聚市井。古往今来,独具魅力的七里店,隐藏着一段历史,包容着一种独特情怀。
进食山百姓献膳
  东汉光武帝三年,董宪反叛,刘永立董宪为“海西王”。
  光武帝四年春,董宪大将贲休带领兰陵城军民向汉军投降。董宪闻报,派大军围攻兰陵城。汉军虎牙大将军盖延和平狄将军庞萌,率领大军赶到兰陵城救贲休。两军合二为一,与董宪军大战,终因董宪军兵多将强,汉军兵败撤退。董宪军队复占兰陵城。
  光武帝五年秋,光武帝御驾亲征董宪,带兵住进青石山上的“兰陵石城”。七里店驿站的亭父,得知光武帝住进兰陵石城后,就想借此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召集驿站附近的百姓,用竹篓苇筐装着煎饼、馒头、包子、肉、蔬菜,用瓦器盛着羹汤,用瓷壶提着美酒,到山上石城拜见汉将,求见御驾。这就是在七里店民间相传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故事。这在《峄县志·山川》篇中有记:“城东十里曰青石山,亦名进食山(俗传光武帝驻此进食,故名)。”
仲宏道游桃花山
  康熙年间,有一年的阳春三月,峄县知县仲宏道,邀请李夹蜚、杨季薛、王汝舟、武献吉等地方名士,来到七里店驿站,落座品茗,稍事休息。由驿丞陪同,驿卒带路,踏着春风,走向驿站北的桃花山。此时,桃花山上桃花源,桃花吐蕊香又艳,仲知县一行人,踩着初春的草芽,迎着微风吹落的杏花雨,吟着陶渊明的《桃花源》。他们一行人在花间吟诗作对,畅谈人生。在这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山与树,花与水,柔美镶嵌的景色中。
  一路赏花一路谈,不觉来到山寺门前。进膳房,吃过素食斋饭后,他们一起登上“仙人洞”。站在洞门前,南眺滔滔大运河,千帆万船如穿梭;运河北岸葬王良,至勤至俭士大夫;东吊荀子墓……
  据《峄县志》记载:“仲宏道,字开一。桐乡人。康熙二年以选贡任。沉静温厚,平易近人。而胸中绳墨井井。兴利铲弊,即再三披陈不惮也。如徭夫之班岁更,库吏之佥永禁,立徕安社招抚流亡,驿站协济拨归本县,民实利赖之。他若葺文学,培士类,讲乡铎,绝刁告,诫轻生,奖节义,于移风易俗之故,尤拳拳加意焉。任五载,以诖误左迁。境上立石以纪去思。”境上立石《桃花山记》,刻在青石上,这也记在了七里店邑人的心间。
七里学屋育英才
  陈家药铺掌柜陈延仁,耕读继世,以耕养读,行医助学,是一位很讲道义的乡绅。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常说:“家有黄金著斗量,赶不上养儿送学堂。”在清朝末年,他用自家药铺前面的三间茅草屋办起了私塾,名为“七里店学屋”。至今,七里店的老人还能忆起“前有学屋,后有药铺”的往事。
  陈延仁的父亲是秀才,陈延仁是秀才,儿子陈清显、陈清盈也是秀才,七里店人称其“一家为三代好秀才”。陈延仁长子陈清显掌管药铺,时而也到前面的学屋教童生们读书认字。陈延仁的次子陈清盈,是学屋的先生。学屋的童生,开始是学习幼儿启蒙,按《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的顺序一本本地先念后背,以识字为主,然后再读《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
  陈清盈先生教学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据张捷三在回忆录里记述:“我十岁那年,父亲送我到峄县城东七里店上蒙学,吃住都在我外婆家里。我外祖父热心供应小辈们读书,他先供应我大姨的儿子刘少彭上学,紧接着又供应我上学。教我的先生是我二舅,叫陈清盈。我们一进学屋不许出门,先生教什么,我们就念什么,光念书歌,不开讲,一点都不懂。念不多长时间就叫背,背错一句就挨手板。”民国元年夏,七里店学屋同张捷三一起读私塾的童生们,一块去报考峄县高等小学堂,结果全部被录取了。
  新中国成立后,七里店私学废止,政府建起了现代学校——“七里店小学”。政府号召全民文化扫盲,白天适龄儿童在学校上课,夜晚成年人在学校上“扫盲班”。七里店学屋(小学)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如刘少彭、刘亦夫、张捷三、陈焕彩、房保国等……他们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