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聚焦

A03版:壹读·关注

A04版:壹读·关注

A05版:壹读·聚焦

A06版:科工一版

A07版:壹读·人物

A08版:壹读·济南

A09版:学堂

A10版:学堂

A11版:产经

A12版:文娱·影剧

A13版:青未了·人文齐鲁

A14版:乐动·足球

A15版:动向·国际

A16版:专版

M01版:今日油田·01

M02版:今日油田·02

M04版:今日油田·04

Q01版:今日青岛

Q02版:今日青岛·城事

Q03版:今日青岛·综合

Q04版:今日青岛·专题

写村史 记民俗 留乡愁

齐鲁晚报     2021年10月28日
  □马光仁
  
  村志和乡志、镇志、县志一样,都有着地方志的基本功能:存史、资治、育人。村志使我们“前有所稽,后有所鉴”。作为一个村,应该有一本完整的历史记载,记录村庄的迁徙、村人各姓氏家族的繁衍,时代变革,村子的变化,村中的名人轶事,留给每位子孙后代一份珍贵史料。每个村庄都是一部历史,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品格,每一个村庄的变迁,都印证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在这个农村快速变化的时代,编修村志,全方位记录乡村状况以及乡村变化,已成为挽救村落文明的一大方式。
  村志可帮助人们了解一个村的地貌、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唐李村两委会聘请当地文化贤人唐利老师写出了《唐李村志》,品读之后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解了唐李村,也让唐李村的父老乡亲、子孙们铭记家乡,唐李村永远是他们的根和源。
  对于唐李村,我非常熟悉,唐李村历史悠久,百姓勤劳,民风淳朴。我曾多次到村里采访,村里有著名的全国优秀乡医唐友泉,还有古文物陈列园。据长清县志记载,战争年代,唐李村有20多人参加革命,烈士多达14名,位居长清县各村之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时,唐李村民奋起反抗,前赴后继,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铁胆衷肠。
  《唐李村志》记载了唐李村的历史渊源,在村委大院立的一块“乾隆二年”即1737年的“李家庄牌甲永和碑”,距今已284年,正面镌刻着当时村里百姓的《村规民约》,这大概是长清区最早的《村规民约》雏形了。  
  据史载,唐李村是明朝洪武年间李姓和唐姓人氏共同建村,名叫李家庄,清乾隆年间李氏转衰,更名唐李庄。《村规民约》石碑为青石质,长方体,高1.5米、宽0.7米、厚0.2米。正面是“李家庄牌甲永和碑”的记载。碑文前面的大致意思是古有桃园三结义,我乡众家要归于好,自盟之后,“凡有公事、公务具赴伊家相助,救火、救院,须要临门相拯,倘有垂长,竟短失相劝,免周感息。具状鸣官务,须理合息讼。如口是心非,当落下言而无信,被面唾……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相邻,百姓亲睦,此之谓也……”落款是“乾隆二年岁次 丁巳十一月十二日”。
  唐李村有着良好的民风,是书香之村,一块“民国二拾二年九月”,即1933年立的“捐资兴学碑记”就记载了村民捐资办学校的经过。碑文中写道:“学校教育关乎国家之富强,人民之福利,故古今中外,他务未逞,无不急急以教育为前提。如余存小学始建于民国三年,历年就学儿童繁繁,但校舍甚狭,基金无几,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大有废止之状,幸于民国十八年由中将军唐庆珊捐洋一千元,县总队长郭芳华捐洋伍拾元,唐永仁先生等捐洋叁拾元7角,从此,村中儿童得收优良教育……乃饮水思源,以学校之完成,均归功于陆军中将唐庆珊等,深恐日月久远将书意淹没,又恐后人不能如法保管,公议树立贞珉,借表捐助兴学之善举,更便后人世世守以保管之精神,或更发扬光大,值此固余斫馨香而祝之者也。”从碑文可以看出,唐李村有着重视后代教育的传统。
  《唐李村志》全面记载村子的历史演变,全面盘点了唐李村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方面的状况,追溯村子的历史渊源,也总结了唐李村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较详细地记录现当代村子的发展变化情况。可以说,《唐李村志》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功能。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因此,每个村都应该有自己的“村志”,既方便百姓查阅,又能追寻乡愁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